保护自然资源 建设美好家园
宁德网消息(张颖珍 缪星)青山郁郁,海浪涛涛。
20年沧桑巨变,伴随着新时代前进的节奏,宁德这座城,无论是面貌、环境、品质,都呈现出华丽转变。“金娃娃”引领城市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围绕保障发展、保护资源、服务社会,市自然资源局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强化服务大局意识,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高标准打造新时代美丽宁德,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书写着山海蝶变的新篇章。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遥望宁德,山海交响奏起发展的动人旋律,这座城市正在一条高质量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大道上稳步前行。
服务大局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宁德市自然资源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的总体部署,聚焦服务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闽东,曾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后发地区,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近年来,宁德市挖掘优势,精准招商,着力抱好“金娃娃”,已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推动新宁德建设驶上“快车道”。
市自然资源局紧跟浪潮站好新定位,突出做好资源要素保障这一重点,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保障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在时代新能源这一龙头企业带动下,上汽宁德基地项目以及首批30个一级配套商落户宁德。上汽宁德基地建设,涉及38个项目,规模大、报批时间紧、工作要求高。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大后方,市自然资源局积极拓展用地空间、缓解用地矛盾,主动介入,迅速掌握上汽宁德基地基本情况和需求,针对上汽宁德基地项目用地审批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第一时间跟踪进度,解决项目规划选址、用地指标不足等问题。同时,实施“清单”管理,让项目在报批过程中,更加有序推进,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15个批次(项目)3035亩,用地审批平均用时仅2天,报批效率创全省纪录,荣获服务上汽宁德基地项目集体三等功。
上汽宁德基地项目的落地经历,书写了我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上下联动,保障项目用地的新篇章。
“十三五”以来,全市获得国务院、省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6.9万亩,完成补充耕地4.2万亩,完成补充水田和旱地改水田提质改造2万亩,连续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了衢宁铁路、宁德至古田高速、屏南至古田高速、福安至寿宁高速公路,官昌水库等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设施用地需求。同时为时代新能源、青拓公司、上汽集团等千亿产业集群的落地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要素保障。
针对我市土地资源局限而海域广阔的市情,为化解用地难题,市自然资源局从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入手,持续抓好批而未供与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万亩,处置闲置土地2.37万亩,切实扭转了土地利用粗放局面,推进了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利用。同时,海域供应更加有力,上汽宁德基地36个项目、7号泊位等项目用海获批,填海面积2740亩,为全国处理历史遗留围填海问题提供“宁德样本”。印发了《宁德市加强围填海管控打击非法围填海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被省自然资源厅转发全省沿海地市推广。
规划健全 绘制城乡建设蓝图
俯瞰闽东大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骨架路网快速拓展,市政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路宽了、城绿了、景美了、人乐了……一座绿色、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正悄然崛起。
“思路决定出路”。1997年8月,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在东湖塘华侨农场基础上成立;2006年4月,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与闽东工业园区整合并更名为福建东侨经济开发区,成为宁德市本级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平台。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短短20多年时间,东侨历经了沧桑巨变。
东侨开发区的崛起是我市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市发展的有力印证。放眼整个东侨,曾经的滩涂已转变为一座新兴的活力之城,多方位拉开城市格局。环东湖居住公共服务中心、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上汽宁德(蕉城)三屿基地、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等几大板块建成,城区面积由原2000年8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闽东北翼中心城市目标。
近年来,我市立足区域协同,推进“湾区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全省“六大湾区”和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以四大主导产业全域布局为契机,优化全域要素配置。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出规划实施监管措施。坚持规划与建设并重,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城市空间极大拓展,功能日趋完善,管理日益规范,品位显著提升。
一张蓝图绘到底。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优化工作持续推进,新增各类建设用地面积约456公顷。加大民生补短板规划工作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完善新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控规编制覆盖率由“十二五”期间的70%提升至97%。开展三都澳新区、棉桃山片区、连城路周边用地、104国道军分区环岛至八都岙村两侧城市设计,为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品位提供规划指引。
2019年,《宁德市三都澳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详细设计》获年度省级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搭建 “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制定中心城区“一张图”,保障过渡期间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共建、共享、共管,全面梳理1705平方公里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各类规划与空间管控要素,形成“一张蓝图”底图。
完成市、县两级生态红线评估调整成果,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出20573.76公顷,海域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出110243.34公顷,为释放生产、生活空间创造良好基础,是全省第三个进入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项目实质审查的地市。组织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现状评估等前期工作,完成《宁德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案》和《宁德市国土空间现状评估报告》,为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惠及民生 提速增效创新举措
“让数据多流转,让群众少跑腿”。我市自然资源系统为民服务着力提速增效,出台大量新举措,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自去年5月起,我市购买二手房的市民再也不用多个窗口来回跑,不动产登记和水、电、气过户一个窗口办理。市民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大厅取一个号、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完成二手房交易、纳税、转移登记、“水电气”过户的业务受理。此项新举措打破了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互通、资源共享。
市自然资源局以群众的实际体验和评价为导向,做最多跑一次的“减法”,做提升服务的“加法”。
“办事工作人员很热情,办事效率高。”10月17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办证窗口,市民许先生拿到刚刚办理好的抵押登记证明,对窗口工作人员连连称赞。
服务就是软实力。市自然资源局全面压缩时限,着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2019年,市本级将一般登记办结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抵押权登记办结时限4个工作日。今年年底前,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将进一步压缩一般登记办结时限至4个工作日,抵押权登记办结时限至3个工作日。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党内组织生活监督检查、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支部书记上党课等,将管党治党责任落细落实。同时,坚持党建、业务“一盘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模范机关创建等为契机,教育引导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推动形成“一个支部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种典型”,并通过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规范重要业务流程,加快推进廉政教育全覆盖,加强日常廉政谈话,强化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而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多年来,机关多名党员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一心为民、真抓实干”好典型,进一步提升了机关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执行能力,为自然资源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工作跟着“民生”走,群众的生活才更加有“质感”。在筑牢筑实地质灾害防治的“生命工程”上,今年,我市编制《宁德市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公布实施,同时,组织做好汛前排查,指导各地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居)汛期群众转移预案,并完成2016年以来3072户异地扶贫搬迁户地灾评估工作。
问需于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继承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局班子领导带队调研帮扶38次,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派出“驻乡联村”处级干部3人次、乡村振兴指导员1人、双向挂职副镇长1人、驻村第一书记2人。对已经脱贫的挂钩帮扶对象入户“遍访”慰问,防止返贫。围绕解决老、少、边、贫乡镇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发展诉求,用足用活土地整治、村镇规划等自然资源管理政策。
聚焦精准帮扶,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针对挂钩联系3个县的5个乡镇4个产业薄弱村,2015年至今,市自然资源局已争取地灾资金130.4万元,下达帮扶资金235万元,推动3个村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指导各类土地整治、旧村复垦、基本农田保护项目46个,累计新增耕地1696.16亩,通过指标交易获得的资金累计下达到村1.33亿元,其中,基层综治平安共建霞浦水门乡2800多万元,民族挂点寿宁南阳坝头村600万元。
绿色发展的大考需要久久为功。经历撤地设市20周年的时间洗礼,宁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市自然资源系统上下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忠诚履职、勇于担当,谱写了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在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征程中展现出新的作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