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全市民政工作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2020-11-11 11:01 来源:闽东日报 张颖珍

p1_s

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全景 (资料图片)

p2_s

2020年全市民政重点工作推进会参会人员参观古田县利洋村“孝老食堂”

p3_s

福鼎佳阳畲族乡佳阳村村规民约

宁德网消息(张颖珍)民生无小事,点点滴滴总关情。

兜底保障、养老服务、老区建设、殡葬改革、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民政连着民生,民生系着民心,民政工作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年风雨兼程,全市民政系统情系百姓,服务民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革弊鼎新、攻坚克难,民政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有力地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扎实的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成绩单。

保民生

兜底保障落实有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织牢基本生活保障网,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20年来,宁德市各级民政部门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己任,把扶危救困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翻开这张“成绩单”,一串串真实有力的数字令人激奋:

——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出台《支出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指引》,针对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等19种情形进行了深入解读。全市累计举办脱贫攻坚培训班26场,参训人员近2000人次。增加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单亲家庭、困境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等群体的排查,排查人员扩大至20.07万人。截至今年10月,已将排查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人员)12135人。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制度从2004年建立并实施以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从1000元/年提高至年平均7408元,2020年10月底,全市农村低保62491人,发放低保金26123万元,当月人均补差406元,是2004年的13倍;城市低保7141人,发放低保金3312万元,当月人均补差421元,是2004年的9.4倍,切实保障了城乡低保家庭基本生活。2004年至2020年10月,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6.43亿元。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全面推进。2019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20年10月,我市特困供养人员16851人,发放特困金18931.6万元,当月人均供养标准1150元,是2004年的13.8倍;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1855人,集中供养 1555人,集中供养率83.83%,超过省定35%的目标。2004年至2019年,累计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15.76亿元。

——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完善。2014年,我市开始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截至今年10月,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1.28亿元,年度资金使用率超过省定80%的目标,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生活困难问题。

——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实现政策性兜底保障,每年约8万人得到经常性生活救助,每年约2万人得到临时性救助。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条条民生举措,把市委、市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身边,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

解民忧

养老体系逐步形成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既是民之所盼,也是民生大计。随着我市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如何切实把老年人照顾好,让老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将养老补短板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市对县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连续两年召开养老补短板工作现场推进会,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三五”宁德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宁德市2018-202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全市养老服务业持续发展,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

养老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一大批养老项目开工建设,先后建成104个乡镇敬老院,并全部实行消防改造,市级福利中心和各县福利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新建和改扩建43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了全市23个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06个,农村幸福院等农村养老设施1272个,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9.6%。据统计,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养老床位达2466个,每千名老人床位达40.4张。

养老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我市各地立足当地,大胆创新探索,不断满足群众养老多样化需求。蕉城区首创“慈善+养老”模式的慈善幸福院、古田县和周宁县创建的“孝老食堂”和“长者食堂”,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的用餐问题。此外,市民政局还针对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提出了“四跑四提”的创新机制,有力推动了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工作,2019年省对市考评中,该项工作居全省前列。

大力推广智慧养老和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化服务企业,为23090名特定对象老年人购买了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普遍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巡访关爱机制,重点落实好健康保险、医疗报销、社会救助等保障性措施,并为每户贫困户配备一名家庭签约医生。截至目前,“12349”全市养老服务热线已投入使用,发放智慧养老终端6000多台,开发了“微尚·我家”“欢孝”等智能手机养老应用APP,签约服务商115家,为全市老年人提供网上订餐、预约诊疗、上门护理、亲情关爱、临终关怀等多种服务内容。积极推动“以医助养”,提高全市护理型床位数的占比,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占比达86.2%,全市护理型床位达19813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由25.57%提高到80.3%,持续推进宁德市中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建设。

养老投入来源呈现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投入基础上,将福彩公益金80%用于养老事业发展;运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支持养老事业补短板,福鼎市共贷款6900万元用于第二轮12所乡镇敬老院新扩建,新增床位1258张,屏南县贷款3000万元用于养老补短板项目建设;积极发动慈善力量助推养老事业发展,蕉城区首创慈善幸福院项目,共建成12所,总投资1731万元,入住360多人,接受日间照料400多人,其中,黄田和溪池村幸福院被评为五星级农村幸福院。同时,放宽市场准入,大力推行“公建民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养老,目前,已有福安、霞浦、古田、屏南、周宁、寿宁等县(市)社会福利中心以及乡镇敬老院推行“公建民营”,有效带动社会资本投入。

养老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免费培训、送教上门等措施,狠抓养老人才培训。2017年以来,全市共培训3361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水平。此外,大力开展宁德市最美养老护理员宣传和推荐活动,在社会树立爱老、敬老新风尚。 

一个个数据,一项项工作,让老有所依体现出沉甸甸的民生温度。

谋民利

革命老区跨越发展

完善机制、夯实根基、激发活力……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用心用情用功推动老区振兴发展,努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闽东红土地正在小康路上加速前行。

过去五年,市民政局围绕老区脱贫攻坚、做好决策参谋、宣传闽东老区、传承红色文化、保护革命遗址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奋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让老区苏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想致富,先修路。通过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强化资金保障等措施,使老区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架起老区苏区腾飞之翼。

霍童镇坑头村是老区基点行政村,一度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宁德革命的中心区域。然而,“路不通”曾是制约这个老区村发展的“紧箍咒”。自被列入老区基点村“五通”计划后,村里大力建设农村公路,疏通脱贫“血管”。完成全村电网和路灯线路改造;修缮了苏维埃政府旧址;投入 600 多万元完成坑头老区 21 公里公路硬化等等。昔日的偏远村庄,有了“美丽老区、幸福坑头”的新传说。

坑头村的蝶变是老区发展的缩影,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我市老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老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019年,老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27.5元。从2015年起,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我市各县(市、区)每年1200万元至1600万元老区建设专项资金;2018年至2019年我市获得老区专项扶贫发展资金1370万元,扶建老区项目309个,并争取到革命老区发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640万元,修缮革命遗址项目30个;宁德市本级配套老区建设资金160万元,扶建老区基础设施项目53个。

同时,革命“五老”人员与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的同步增长机制也在不断完善,革命“五老”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从2020年8月1日起,我市革命“五老”人员的定期生活补助标准由现行每人每月13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20元,均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且我市按时足额发放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较好地保障了革命“五老”人员的晚年生活。

老区苏区致贫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基础设施落后,有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的是资源禀赋不足。我市从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对老区苏区加大倾斜和帮扶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现代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2016年宁德市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453个,其中革命老区贫困村401个,通过近几年的努力,401个老区苏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实现全部退出摘帽,全市老区苏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人也已全部实现脱贫退出。

净民风

移风易俗殡改先行

宽敞明亮、设施先进、服务暖心的现代化殡仪馆;绿草如茵、景致优美的生态陵园;充满人性温暖的家庭追思会;选择性更多、生命文化内涵不断扩容的生态葬式;倡导厚养礼葬的文明乡风……

20年沧海桑田,我市殡葬事业朝着文明生态、以人为本、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高质量殡葬服务为基本民生事业写下了更温暖的注脚。

从2015年起我市将骨灰有序流动作为殡葬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公益性骨灰楼堂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骨灰进楼堂,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骨灰安葬难问题得以缓解,骨灰有序流动率明显上升,持续保持在60%以上。

殡葬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问题治理是必须跨越的关口。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持续深入开展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有效扼制了乱埋、乱建的现象。

传统土葬得以彻底根治。通过“堵疏结合”、宣传引导、带头示范等有效措施,群众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丧葬观念得到了根本扭转。群众普遍接受了遗体火化,“逃殡土葬”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全市平均火化率由2006年的43.6%上升到2012年的100%,近年来火化率都保持100%,火化率居全省前列,丧葬观念得到根本转变。

扰民奢办现象明显好转。通过对“‘八不’行为规范”的宣传、党员干部带头和《宁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暂行规定》、各地丧事管理规定的出台,我市居民群众办理丧事过程中盲目跟风、攀比思想明显改观、亲属“道德绑架”情况明显缓解、吃吃喝喝铺张浪费现象明显减少、爆竹燃放明显减少、送葬队伍明显精减,殡改工作获得普遍称赞。

殡葬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效。2016年福鼎市殡仪馆和霞浦县殡仪馆,分别投入210万元和242万元资金进行技改。2017年蕉城区殡仪馆改扩建项目顺利落成,由市无界民政服务有限公司以BOT方式承建,总投资7049万元;蕉城区殡仪馆还与厦门市怀祥礼仪服务有限公司联手,引进“怀祥礼仪”现代化的殡仪理念和专业的服务团队,推动殡葬习俗改革向纵深发展,殡仪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今年,我市把城市公益性公墓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推动,目前,市县两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正有序推进。截至目前,每个县(市、区)都建设1个殡仪馆,全市公益性公墓38处,经营性公墓9处,公益性骨灰楼堂174座,公益性骨灰楼堂塔基本实现全覆盖。

助民治

社会治理实现突破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我市立足新形势,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目前,全市现有2135个村委会,199个社区居委会,57个省级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47个省级农村社区示范单位。

城乡社区“脱胎换骨”的背后是一串“治理密码”。

在城市,社区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居委会、辖区单位、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协商机制。完善社区办公用房保障机制,累计配建社区办公用房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宁德市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3%。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40.62平方米,超出中央和省里要求的每百户居民30平方米的标准。邻里守望互助、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层出不穷,社区议事成为居民生活习惯,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农村,选齐配强村(居)委会班子,2018年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提高人选质量,推行“一肩挑”。制定《关于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实施方案》,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宣传推广,提前完成“100%的建制村、社区都制定或修订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目标。

福鼎市柏洋村不断丰富“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的“五心”工作法内涵,着力抓好特色农业、产村联动、项目带动、扶贫攻坚和惠民保障五项重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符合柏洋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柏洋村打造金山农耕文化园是我市乡村找准路子实现振兴的工作缩影。多年来,我市涌现出福鼎柏洋村、赤溪村,福安虎头村,蕉城上金贝村等明星农村社区,福鼎市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20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划地名边界管理工作成绩显著。

先后完成了宁德地区撤地设市、宁德县改蕉城区、13个街道设置、50多个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面推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综合效益显著。浙闽线宁德段、10条市间县级界线、14条市内县级界线以及所有乡级界线全部勘定完成,平安边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名普查工作圆满完成,顺利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各项任务,地名数据库全面建立,地名志编纂、市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图编制等工作全面完成,地名工作的社会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各县(市、区)主城区道路命名工作全面完成,城区道路标志设置覆盖率达100%,极大地服务了城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暖民心

释放社会正能量

在福鼎赤溪村,常常看到一群身穿“鸿爱社工”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他们在田野间、小溪边,指导乡村留守妇女鹅卵石彩绘技艺。

2018年,宁德市鸿爱慈善会在承接福鼎市赤溪村省级农村社区“三社联动”项目后,派驻“鸿爱社工”扎根赤溪,先后创建了畲乡巾帼创业社、畲村凤凰飞、畲舞研习社等专项扶贫项目,其中,畲乡巾帼创业社项目在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中取得南部赛区公益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并成功在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中国妇女手工优秀作品展展出。2020年,该项目模式在霞浦县俊贤社区、长沙村、沙头村三峡移民社区等地推广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像“宁德市鸿爱慈善会”这样优秀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先进的扶贫典型事迹层出不穷。当前,全市社会组织有2012家,市级社会组织有282家,其中社会团体22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53家、基金会1家,评出3A等级以上社会组织有25家。

今年,在“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行动的推动下,全市270家社会组织与270个老区村结对共建、深度合作,促进社会资源向老区村倾斜,助力老区村全面振兴发展。

宁德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帮助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筹集扶贫建设资金,助力产业振兴和改善基础设施;对寿宁县凤阳乡廷加洋村在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发展能力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促进老区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宁德市慈善总会多方筹集1000多万元,在柘荣县楮坪乡仙岭村以“节”为媒,以“善”立村,创新“慈善+”模式,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改变村容村貌和产业经济,以户增收、村增财为目标,做到百姓富、生态美。

面对社会需求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社会组织逐渐取代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部分职责。一方面满足了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获得了政府的认可,社会组织越来越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微血管”。

为保证“微血管”畅通,发挥社会正能量的暖心作用,我市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原则。一方面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目前全市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园运营建设全面铺开,立足在实务中提升入驻社会组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组织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年报、年检、约谈、责令整改、专项审计等方式,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信息、活动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管。严格执行《宁德市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红黑名单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做好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红黑名单的有效归集和依法公开工作。

当前,我市以宁德市慈善总会为龙头,慈善助老超市、慈善社工等为补充的慈善救助框架基本形成。仁爱之心像一股清澈的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募集资金29452.71万元,资助各类公益项目525个,救助困难群众12.75万人次。在全省第二届“海峡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我市申报的8个项目全部获奖,今年,在第三届“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决赛中,蕉城区慈善总会参赛的“创建慈善一条街”项目获得特等奖(唯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回眸20年,一件件民生实事中,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对民政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反映的是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新境界。一串串数据背后,是不断升温的“改革力度”和“民生温度”。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按全市“十四五”规划布局,持续推动民政事业发展,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基本民生保障、城乡社区治理等各项工作,将便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