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用香菇撑起了“扶贫伞”——记大甲镇退休干部、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发明人彭兆旺

2020-11-13 11:01 来源:闽东日报 记者 龚键荣

宁德网消息(记者 龚键荣)连日来,一则喜讯在古田县大甲镇干部群众中传开——大甲镇退休干部、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发明人彭兆旺被评为宁德市“‘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

古田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都。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古田菇农在全国率先掀起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树菇生产的“五次浪潮”,其中兴起于大甲的香菇生产浪潮与彭兆旺老人有着不解之缘。

“我的家乡大甲是古田县最偏远的乡镇,当时交通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直到食用菌产业发展起来后,群众才有了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彭兆旺说。

尽管年过古稀,彭兆旺对当年研究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的经过记忆犹新,那段难忘的岁月一直镌刻在他的脑海中。

彭兆旺的二哥彭兆燧是带领他走进食用菌栽培领域的技术启蒙人。1965年,彭兆燧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带领11户农户联合开展段木栽培银耳试验并取得成功,对时年16岁的彭兆旺有很大的触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甲镇少数菇农在林荫下以段木栽培香菇,每50公斤段木可生产约0.9公斤干香菇。彭兆旺注意到,段木栽培需要消耗大量木料且产出低,乡里的锯木厂却将木屑作为废料随意丢弃。于是,彭兆旺萌生了回收木屑作为培养基试种香菇的想法。

在缺乏资料、设备的情况下,彭兆旺凭借异于常人的毅力和智慧,近十年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1978年取得菌棒袋栽香菇技术成果。

1981年,彭兆旺率先突破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采用木屑等作为养料,在室内发菌,室外搭荫棚出菇,满足香菇生长过程对光照、空气、温度等需求,使香菇生产周期大幅缩短,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量成倍提高。

国内食用菌界专家认为,将食用菌的生产场地从室内转至田间,这种栽培方式打破了灭菌料栽培需要封闭性生产环境的传统观念,是食用菌人工栽培史上的一次飞跃。

1982年,彭兆旺当起香菇栽培技术指导员,将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推广至本乡70多户农民;1984年,他受聘成为大甲乡食用菌公司总经理,带领全乡群众增收。

彭兆旺甘为技术扶贫“孺子牛”,毫无保留地传授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足迹遍及宁德地区乃至省外,每到一处都亲自授课、下田指导,引领贫困地区群众通过种植香菇实现脱贫。

在香菇产业的带动下,1986年,大甲乡生产总值和人均纯收入比1981年翻了5倍;1987年,古田县45%的农户都在从事香菇栽培,次年全县栽培香菇达到1亿袋,居全国首位;1996年,福建省香菇栽培量达6亿袋,占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香菇已经成为我国产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种,突破1000万吨。

由于在香菇栽培技术和扶贫事业的突出成就,彭兆旺备受社会各界赞誉,荣获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国食用菌行业工匠精神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福建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