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地瓜“涨粉” 农户增收

2020-12-01 10:32 来源:闽东日报 廖诗雄

宁德网消息(廖诗雄)天蒙蒙亮,露珠还挂在叶子上。林宗小已扛起锄头到地里挖地瓜,外皮红艳、个头硕大,一锄头就能掏一串。“这个起码有三四斤。”林宗小双手捧出一个地瓜笑着说。

“这个地瓜品种耐贮性好、出粉率高、淀粉质量软糯,很适合做福鼎肉片,做地瓜粉丝也特别好吃。”福鼎市叠石乡竹阳村种植户林宗小说,今年他承包3亩地全部用以种植地瓜,亩产最高近7000斤,每斤售价1.5元左右,除去人工和成本,预计增收近3万元。

种植一片地瓜,发展一个产业,一批农户获得增产增收。福鼎管阳、叠石、磻溪等乡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近年来,随着地瓜新品种的推广,福鼎山区乡镇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合作模式,延伸发展地瓜深加工产业链。同时,搭上电子商务快车销往各地,走出一条以地瓜为特色农产品的山村产业振兴之路。

推广种植新品种地瓜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前后刨红薯”,寒露一过,福鼎山区乡镇的地瓜陆续迎来丰收。村民们割蔓、翻土、捡拾、装袋,挖出来的地瓜出土成行,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艳,煞是好看。

地瓜产量大、易管理,适合山地种植,曾经是福鼎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地瓜是当地山村农民又爱又恨的食物。当时山村水稻种植并不普及,村民以地瓜为主要粮食,地里挖出来多余的地瓜封藏在干燥的地洞里,可以食用一整年。由于食物少,地瓜作为主粮,村民常年吃地瓜吃到反胃。殊不知,多年过后,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农产品需求攀升,曾经被村民嫌弃的地瓜成了脱贫增收的“香馍馍”。

林宗小种植的地瓜,是福鼎科技特派员、管阳镇农技站站长汪涌早前通过实验种植推广的优良品种。

当初,汪涌在管阳镇试验种植了30亩“福薯604”新品种,发现该品种具有抗瘟病强、稳定性好的特点,第一年就获得80%以上的收成率。消息一传开,周边村民纷纷赶来讨要种苗,开始推广种植,平均亩产量达到7800斤。

“每个月都要到科技示范户进行实地走访,做好生产记录,及时总结生产经验。”汪涌说,几年前由于薯瘟频发,受灾严重,原先地瓜种植的重点乡镇甚至摒弃种植,地瓜产量一度减产。

这几年,汪涌积极引进地瓜新品种进行试种推广,通过技术指导,现在大多数农户都是种植能手,防治病虫害得心应手,地瓜陆续实现增产增收。

加工产品鼓了“钱袋子”

地瓜粥、地瓜梗、地瓜干、地瓜粉、粉丝、福鼎肉片、福鼎肉燕、地瓜饺、地瓜面......如今,围绕地瓜形成的各种美食已成为福鼎一个响亮的特产供应链走向福鼎街头,并通过物流网络、电商渠道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立冬过后,福鼎山村的村民们忙着加工、晾晒地瓜粉丝、粉条,把冬闲变成了冬忙。村民们自家院子里的晾晒场上,一排排粉丝、粉条晶莹剔透,与屋外的山水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靠着加工粉丝,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下了。”53岁的村民雷达英说。几年前,为了减轻家里的收入压力,他一直试图外出打工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目前,他光靠粉丝加工出售,一年就能增收4万元左右,生活越过越好。

“平常鲜地瓜每斤只能卖1元多,加工成手工粉丝每斤能多卖10多倍的价格。”叠石乡茭阳村党支部书记何光报说。

这段时间,管阳镇天竹园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守丽同样忙碌,他的加工厂里热气腾腾,在机械的操作下,白色的地瓜粉转身变为粉丝。

2015年,天竹村村民吴守丽联合几个村民成立合作社,把地瓜加工成地瓜粉和粉丝,产品推销宁德、福州等地的超市卖场,通过苦心经营,现在加工厂年产值达百万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甘薯万余亩。为了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还与相关科技部门合作,引进新品种,鼓励村民种植,将地瓜产业做强做大。

据初略估计,目前叠石乡茭阳、库口等村的地瓜种植面积达300多亩,年产量700余吨,其半数用以制作地瓜淀粉、地瓜粉丝,年产值可达100多万元,直接带动10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