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党乡党委:以奋进姿态续写发展新篇
宁德网消息(记者 郭晓红)入夏以来,寿宁下党红色旅游持续升温,省内外客人纷至沓来,参观难忘下党主题展,游览鸾峰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的难忘历程,学习下党矢志不渝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前不久,初心长廊盛装亮相。这个昔日沉寂的山乡,如今正以欣欣向荣姿态喜迎八方宾客。
1988年建乡之时,下党是宁德地区4个特困乡之一和福建省唯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留下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深刻记忆。
30多年来,下党乡历届党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积极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以五个“党建为民平台”为载体,不等不靠、以干得助,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过去,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下党村民观念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长期以来,乡党委坚持把改变群众落后思想作为摆脱贫困重要任务,开展“为什么贫困”“如何摆脱贫困”等主题大讨论200多场次,组织乡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凝聚发展共识,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乡党委广泛宣传动员,开展“学回信、感党恩、促发展”系列活动102场次;依托闽东乡村振兴学院下党分院,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训51期,培养实用技能人才96名,解决群众想干不敢干、敢干不会干的问题。
下党村农民王菊弟,在村党支部帮助下参加农业技能学习、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经营锥栗近10亩、茶叶200余亩,年创收近20万元,成为乡里小有名气的农业大户。2020年,他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乡党委始终注重建强支部、建好队伍、用好人才,选优配强村级“领头雁”,把16名党性强、“双带”作用强的优秀人才、返乡青年选进村两委班子;坚持开展党员“三培两带”活动,把76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53名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27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使党员成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标兵;实施“能人回引”计划,回引优秀人才65名,培育“田专家”“土秀才”85名,为扶贫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引导人才向一线下沉,充分发挥省、市、县下派驻村第一书记、挂职干部、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4支队伍力量,三年来推动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709个;推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智能35KV变电站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滴水穿石主题公园、修竹溪生态水系等一大批惠民工程,省道207线也于2020年9月顺利通车……
民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下党乡党委牢牢抓住茶叶这一传统支柱产业,创立“下乡的味道”农产品公共品牌,实施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推行“只卖茶园不卖茶”消费模式,带动茶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定制茶园”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成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之一。创立“下乡的味道”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公共品牌,培育“互联网+农业”新主体,2020年,销售特色农产品8000多万元,实现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
为更好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乡党委成立扶贫开发协会,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将全乡13个茶叶合作社统一纳入“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28家,发展茶叶、葡萄等1万多亩,实现品牌共建、渠道共赢、利益共享。 截至目前,下党乡建立电商平台等“产业型”党支部9个,辐射带动616户农民增收致富。通过资本运营等方式,10个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下党村以“下乡的味道”品牌授权、发展民宿等经营性收入,入股茶厂、信用联社等投资收入,每年集体收入达60万元。
同时,注重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省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等平台,倾心打造党性教育“学习小镇”。借助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村契机,出台加快旅游发展11条措施,建成“下乡的味道”一条街,发展民宿、农家乐等56家。2020年,接待游客和学员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00多万元。
如今的下党,已是“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今年2月,下党乡党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下党乡党委把握发展机遇,倾力打造党性教育“学习小镇”,全力打造“红色下党”这一旅游金字招牌,以奋进姿态续写发展新篇。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