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文明 闪耀闽东之光——宁德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综述
宁德网(记者 张颖珍)
“日出三都澳,霞光万道,海天里的宁德,魂牵梦绕。滴水穿石奔向地远天高,宏图绘就,看江山多娇……”2020年,宁德撤地设市20周年之际,这首《日出三都澳》唱响闽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写就了《摆脱贫困》一书,寄语宁德发展,留下殷殷嘱托。如今的宁德,经济发展大步往前,文明创建浸润心田,既外塑城市之形,更内铸城市之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
仲夏时节,漫步宁德的文明景象中,目之所及是井然有序的农贸市场、明亮整洁的背街小巷、水清岸绿的东湖之滨、欢声笑语的游园广场……文明,在山海间闪耀闽东之光。
思想引领
红色基因涵养精神品格
丰厚的红色资源,塑造了宁德独特的精神品格。
蕉城区霍童镇西南部的桃花溪村,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和北上抗日出发地,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闽东革命先烈曾在此留下过战斗足迹。
今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陈列馆在这里开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雕塑,生动再现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英勇战斗的历程。开馆短短两个多月,已有470多批次、近3万名党员干部及群众到这里开展爱国主义、“四史”教育。
6月1日,一场“永远跟党走”主题队课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举行。自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之后,该校运用闽东“五老”编写的《闽东革命小故事》《闽东好人小故事》《闽东名人小故事》教育读本,持续开展“弘扬闽东之光 培育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将“闽东之光”的传播与传承融入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中。
今年以来,我市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6800余名“小小志愿者”分布在全市红色景点、文化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等地讲解党史故事。依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连点成线”形成的全市未成年人“德育之旅”地图,构建“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未来”的红色研学旅行模式,重点打造以“听一堂‘红军课’,走一次‘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吃一顿‘红军餐’,忆一段‘红军史’”为主要内容的未成年人德育实践品牌。
走进屏南县棠口镇漈头村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人们会被全国文明家庭张书岩一家多年收集的古(文)物所吸引。“耕读是我们漈头的家风,我有义务把好家风传承下去。”办馆12年来,张书岩带着这些宝贝到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一批高校和全县中小学校举办耕读文化、廉政文化、雷锋文化巡回展100多场,接待中外游客80多万人次,开展基层理论宣传宣讲2000多场次。
在宁德“摆脱贫困之路”扶贫开发主题展,每天不断有党政机关干部前来重温宁德三十多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从中汲取向上向善、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滴水穿石
文明实践绘就最美风景
环东湖步栈道,是宁德市区最美丽的景观慢行系统,在此总能看到漫步的市民、湖面上低翔的白鹭。
诗意的景致并非凭空而来,环东湖步栈道的美景,少不了一群“志愿红”的功劳。每逢节假日,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便拿着工具清扫垃圾,不时为游客引路、讲解,一抹抹鲜艳的红色将绿意盎然的城市装点得格外美丽。
2020年11月20日,宁德正式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背后,凝聚了千千万万名宁德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力量。(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金色年华”“爱心车队”“爱满人间”“慈心善行”“天天向善”……这些充满温度的志愿组织,是寒门学子温暖的港湾,是孤寡老人床前的照料,是社会福利院里善意的关怀……目前,我市组建了4024支志愿者队伍,20多万市民“组团”参与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开展近百个志愿服务项目。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在持续充实志愿服务力量的基础上,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进一步引导各地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民富中心、村委大院、乡村大舞台等公共资源,真正实现“一个阵地,多种用途”。目前,全市已建成9个县级实践中心、95个实践所和1040个实践站,基本形成了文明实践全域覆盖网络。“我们建立了群众‘点单’、平台‘派单’、中心‘制单’、志愿者‘接单’、考核‘评单’机制,精准地把全市各平台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有序、有效、持久地配送到基层,确保文明实践活动实效性,营造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新风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彪说。
东湖社区“五个一”工作法、霍童镇“四个上门”服务法,搭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创城公益联盟进社区”,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蕉南街道“两中心一平台”建设,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飞鸾镇依托“大黄鱼之家”志愿服务大讲堂开展志愿者线上线下精准服务;洋中镇创新“7+7”志愿模式打造“四色”工程……如今的宁德,从城区到乡村,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一个个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宁德方案。
久久为功
精细治理提升社会文明
打造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关键在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近三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探索建设好闽东精神文明的路子”的殷切嘱托,把利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聚焦城市短板,破解道路拥堵、停车难、老旧小区破败、农贸市场脏乱等问题,推动35项创城补短板工作取得成效。其中,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农贸市场8个,整治提升老旧小区及市场周边小区168个,优化改造主要交通路口16个,新增施划公共停车泊位1万多个,修复破损路面10多万平方米;蕉城区完成首批42个“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工作,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提升城市颜值,实施东湖南岸公园二期、镜台山公园登山道等一批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完成全市32个社区(村)背街小巷网线规整工作,累计完成河道清淤27万立方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成功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无障碍环境城市。
——丰富城市内涵,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宁德市“四大馆”文化公建项目投入使用,成为火车站窗口地标性建筑,承担起城市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项新功能。推动建设全市镇、村两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着力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全市建成100个重点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同时,我市广泛开展各类基层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覆盖面、影响力持续增强。全市共涌现出各类全国精神文明先进47个、省级精神文明先进329个,分别比上一届增长74%和12%。
6月24日,我市召开精神文明建设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命名和表彰2018-2020年度市级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会议提出,今年是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起始年,必须确保思想不松、标准不降、管理更严,全力追补短板、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坚持建管并重、深入开展综合整治,注重固本培元、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致力扩大成果、坚决守卫荣誉,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
三都澳涛声依旧,闽东旧貌换新颜。从“老少边岛贫”摆脱贫困奔小康,到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文明之光,在闽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