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资源变资产 古屋成“金屋”

2021-08-18 09:38 来源:闽东日报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p1_s

“古屋贷”助力,四坪古村盘活古屋焕新彩。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文/图)这些天,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村民陈孝二的心情格外舒畅。8月12日,他申请的15万元“古屋贷”顺利发放到账,解了发展民宿资金之虞。

陈孝二返乡创业已有三年,此前的十余年他一直在福州做水果生意。人去楼空,他家的老屋受风雨侵袭几近倒塌。近几年,龙潭村文创发力,古村重现生机。2018年,陈孝二踏上返乡创业路。翌年底,拆老墙、修古屋,发展民宿。应势而生的“古屋贷”助力,缓解发展民宿资金压力,更让他喜出望外。

屏南古村落资源丰富,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外出,老屋残破、乡村凋敝。近年来,屏南创新实践,闯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一个个古村拂去蒙尘,重放异彩。

古村保护传承发展,“情怀”落地,还需“实力”加持。资金何处来?据屏南农信社此前的调研显示,以老宅的检漏修缮为例,据估算每栋每年需数千至数万元不等的费用。单靠政府部门的投入,资金有限,也难以形成真正的活力。即便有投资兴业者,同样也需要来自银行的资金支持。

资金短缺的另一面,是大量古屋无价难变现的尴尬。屏南农信社普惠金融部经理张远体告诉记者,用于融资担保的资产,按标准应有清晰的产权、可判断市场价值等。但在农村,大量古屋传承于父辈、祖辈,显然无法完全具备这些要素,而成为“非标”生产要素。随着文创推进,众多外来新村民入驻,他们申请当地信贷,按往常流程也需贷款担保人。对于初来乍到的他们来说,难度显而易见。

困则思变。去年5月,屏南农信社推出“民宿贷”信贷产品,满足民宿开发建设经营修缮等资金需求。此后,又开发“文创贷”,扶持文创产业发展。但两者均难以突破担保环节,特别是大额贷款。唤醒乡村沉睡资产,屏南仍需进阶破题。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古屋贷等金融产品创新,以收储、托管等形式进行资本融资,用于周边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古屋拯救改造及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等。这为屏南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锚定了新航向。

第一时间响应,屏南农信社于今年6月设立“古屋贷”,并在熙岭乡四坪村举行“金融助力两山两化,激活农村要素禀赋”签约仪式,为熙岭乡文创片区农村要素贷款授信5000万元,现场为6位客户代表授信“古屋贷”。

据介绍,“古屋贷”以文创村民宿的古屋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条件,古建筑产权企业、古村落开发保护企业、古屋拥有者以及在屏南经营民宿的外来新村民等均可申请贷款,最高额度可达30万元,且具有利率低、期限长等优点,其年化利率仅为4.35%(单利),期限最长可达10年。

在古屋的价值评估上,根据可实现性、转让和折价变现的难易程度及其各种影响价值的不确定因素,运用“工料法”“市场价值法”等方法进行评估,为古屋贴上“价值标签”。

同时,突破担保瓶颈,创新引入托管模式。试点的熙岭乡成立福建先飞投资有限公司这一平台公司,与屏南农信社签订农村生产要素批量托管协议。当古屋经营权人以经营权为抵押申请信贷后,经营权便托管给平台公司,由其负责对受托古屋进行监管,产生信贷风险后由平台公司负责帮助流转与处置,创新解决了农村“非标”生产要素在确权、登记、评估、流转、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古村古屋重焕生机。截至目前,屏南已发放“古屋贷”30户,金额720万元,走在全省前列。

江西小伙肖积龙就是其中的受益者。2017年,他来到龙潭村,租下村民破旧老屋,改造成别有韵味的“溪涧餐厅”。此后,他以古屋经营权为抵押,顺利申请到了8万元“古屋贷”。

“这是一款不错的金融产品,不用担保,贷款利息也低,简便好用!”肖积龙评价说。如今,在毗邻的四坪村,他租赁老宅开起了又一家餐饮店,还把村里水果、黄酒等农副产品通过朋友圈、抖音宣传拓宽销路,他乡已成故乡。

“创新的‘古屋贷’,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效盘活了古屋资源,解决了文创资金短缺难题,推动了古村活化保护开发。同时,吸引了更多新村民安心入驻,助力乡村文创产业发展。”张远体说。

据悉,屏南农信社还复制“古屋贷”模式,向更多农村生产要素融资领域拓展。如“菇棚贷”,以标准化菇棚使用权为抵押,由村集体经合社受托托管,目前已发放25户,贷款金额375万元;面向乡村冷库、保鲜库等领域,同样以使用权抵押托管,目前已发放22户,贷款金额430万元。

“这些金融服务创新,迈出了我们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的重要一步。”屏南农信社理事长乐起星表示,下一步,该社将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助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农信力量。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