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屏南县熙岭乡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引产业 聚人才 乡村振兴底气足

2021-09-13 09:31 来源:闽东日报 叶陈芬 通讯员 张声平

宁德网消息(记者 叶陈芬 通讯员 张声平)

夏末秋初,走进屏南县熙岭乡三峰村,首先吸引人目光的是一块印有“三毛五多肉村”字样的牌匾。

何为“三毛五”?三峰村党支部书记韦信照介绍,三峰村的旧村名在本地话里谐音叫做“三毛五”,原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产业薄弱村。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的兴起,位于熙岭乡文创片区旅游线路中间位置的三峰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立足三峰村作为产业薄弱村的村情实际,村两委积极对接乡贤,引进了闽卉(福建)园艺有限公司,发展三毛五多肉村项目。企业提供种苗给村民代工种植,统一定价兜底回收。同时,安排员工为村民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带动农户发展多肉植物和花卉种植产业。

“我们还以多肉植物为主打元素,遵循‘一户一风,一村一特色’的设计理念,打造文化旅游古村,并且通过每卖出1盆多肉植物就捐出3.5角钱的公益爱心活动,为村内的老弱孤寡病残提供爱心资金,解决他们生产生活难题。”韦信照说,如今“三毛五多肉村”已成为三峰村产业薄弱村的摘帽项目。

“乡村振兴重点在提高‘造血’能力,现代特色农业就是我们发展的方向,是乡村振兴的有力途径。”熙岭乡党委书记张世宜表示,三峰村引进多肉种植,也是该乡脚踏实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熙岭乡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坚持“党委+党支部+党员”三带头推进模式,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工作原则,策划生成“爱故乡驿站惠民”“三毛五多肉助农”“食用菌大棚兴农”“文创产业富农”等一批产业项目,真正为广大群众带来党史学习教育的变化和实效。

同时,熙岭乡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抓,对乡村振兴起到引领或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广泛凝聚国内外知名文艺专家、公益团队等人才资源。

无人看管与售卖,只需自行扫码付款,就可以带走村里的农特产品……这样的新鲜事就发生在熙岭乡四坪村。9月5日,在四坪村的“乡愁长廊”上,记者看到品相良好的笋干、包装精美的红粬酒、创意十足的竹编产品等货物前摆着收款二维码,几名游客正在认真选购。

“这些农副产品全部是村里农家自产的,游客扫码支付后就可自行带走。”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国老告诉记者,“乡愁长廊”是由合作社+新老村民联合搭建的创业平台,通过品控分级、统一包装设计、合理定价、无人展销统一收款,帮助村民销售自家农副产品、特色手工艺品及文创产品,增加产品价值,提升村庄品牌。

潘国老是土生土长的四坪村人,原来一直在外做生意。随着四坪村文创产业的风生水起,今年初,他返乡成立了“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综合发展农耕体验、乡土教育、自然康养、山居民宿、健康农产品产销等多元业态。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解决四坪村本村2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帮助协调化解四坪村经合社土地流转矛盾纠结几十件。

袅袅乡音浓,拳拳桑梓情。在熙岭乡,像潘国老这样的返乡乡贤越来越多。据统计,熙岭乡共引来100多位国内外文创人才落户龙潭文创片区成为“新村民”,引回300多名村民回乡就业创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熙岭乡还通过搭建由龙潭村新老村民及在外乡贤共同参与的“文明龙潭”惠民便民平台,给常住“新村民”颁发居住证,设立综合警务服务站,开发“文创熙岭”微信小程序,搭建“文、商、旅”综合服务平台等,构建起群众互帮互助互爱平台,并且通过“新村民”新型就业创业方式、创新理念的植入,推动三产带动一产,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老村民利益共同体。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鼓励发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聚焦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张宜世说。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