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 法治宁德建设步履稳健
宁德网消息(记者 张颖珍)城市发展,离不开法治支撑;百姓幸福,离不开法治保障;社会进步,离不开法治护航。
过去一年,我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为主线,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力打造“法治宁德”,在谱写“宁德篇章”进程中,蹄疾步稳,法治成效显著。
法者,治之端也。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自2015年我市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市委决策部署,立足地方特色,突出重点领域,先后制定颁布10部地方性法规,为谱写“宁德篇章”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特别是2020年以来,共审议通过《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宁德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宁德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宁德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宁德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等6部法规,其中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5部,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阮炜炜表示,“党的领导是立法工作必须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则。”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的殷切嘱托,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中心任务推进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市委关于开发三都澳的决策部署,制定颁布《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将三都澳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在推动三都澳绿色开发与生态保护中彰显人大担当作为。聚焦传播“闽东之光”的要求任务,制定出台《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通过立法引领,守护闽东红色资源血脉根基,同时,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红色传统、践行初心使命,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遗存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坚持人民立场是立法的本质要求,是立法始终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保障。”阮炜炜表示,加强民生领域立法,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这是我市立法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重点。针对群众关注的饮水安全、城市停车、学前教育、交通管理等“急难愁盼”问题,及时以立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聚焦点。制定《宁德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创新规定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保护区内原住居民搬迁安置补偿、巡查等制度,努力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针对我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增加,管理上缺乏法律依据,及时将《宁德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列入2021年立法计划,并进行了初次审议,有力地回应了群众的诉求。同时,认真抓好法规颁布实施“后半篇”文章,制定关于全面推动地方性法规列入普法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工作的决定,通过专题询问、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报告等方式,对《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宁德市城市停车场建设管理条例》《宁德市霍童溪流域保护条例》《宁德市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开展“回头看”,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立法带来的制度保障、法治保障。
回顾我市立法工作实践,阮炜炜告诉记者,我市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础上,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按照“小切口、真管用、有特色”的思路,不断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为助力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制定出台了《宁德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宁德市城市市容环境和卫生管理条例》,把创建工作中暴露出的短板问题入法入规,针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城市“牛皮癣”、燃放烟花爆竹等热点、难点问题,细化设置了规制条款,变“软约束”为“硬约束”,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形成社会文明新格局,助力提升我市文明品质。
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阮炜炜表示,市第五次党代会对新时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法工委将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提出构建“一核两廊五轴”的发展格局,打造“增长极”、建设“四个区”的战略重点,科学谋划今后五年立法项目,努力提高立法质效,持续实施精准立法,以法治护航更大力度改革、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宁德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以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成效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升级,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实现政府治理体制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职能,才能使法治政府建设的步履越来越坚实。”宁德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善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市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2020年,宁德市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对部分公证证明材料实行告知承诺制。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涉及市场主体准营、资格考试、社会保险、法律服务等183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办证多、办事难问题。
在法治引擎的推动下,我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制定《宁德市“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实施方案》,总办件43454件,覆盖了大部分高频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2%,实现更多事项“掌上办、就近办、自助办”;调整公布宁德市市直单位“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事项1993项;推进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截至目前,38个市直部门共公布权责事项5683项;推进法治信用环境建设,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省首创新注册企业联动响应机制,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缩减至90和70个工作日以内;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
“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线,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刘善长介绍,近年来,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提高司法公信力,市司法行政机关多措并举,加强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加大对各县(市、区)政府以及市直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确保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
同时,着力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开展针对各级各部门的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对行政执法单位每年度立案并结案的行政处罚案卷进行评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提高行政执法质量。
法治文化广场、闽浙边界乡村法治长廊、普法文化窗……行走在宁德街头巷尾,法治元素随处可见。在乡村广阔的原野上,法治宣讲小分队用接地气的方式阐述着法律知识。
接地气、润人心,我市普法工作用最平实的方式,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如今的宁德,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纠纷调解机制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逐步健全,法治宁德基础日益稳固。刘善长表示,我市司法行政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第五次党代会的重要部署,持续深化法治宁德建设。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