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 守护绿水青山——我市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宁德网消息(记者 吴枋宸)如今,步入福安市潭头镇渔溪洋村,放眼望去远处山体植被葱绿,水土涵养良好,以往一场暴雨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少了。“以前,只要一场雨,就会崩上好几天,山涧溪里的水都是黄的,治理后基本好转了,就算连续降雨,溪水还是清澈的。”谈及治理后的转变,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
这一生态转变得益于宁德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
地处于东南沿海丘陵地带的宁德,气候多雨多台风,且传统农业是许多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
“水土流失治理是项系统性工程,为此我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治理工作的进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采取市挂县、县挂乡、乡挂村的措施,加强对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并先后出台了宁德市水利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宁德市水土保持规划(2017-2030),明确目标任务。把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压实部门职责,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协调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落实对各水土保持主体责任考核。此后,我市水土流失治理迈上规范、科学、有效的道路。
好的举措带来好的变化——全市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9.03%下降至2020年的6.92%。目前,我省水土流失率为7.52%,位列全国第一,我市比全省平均值低0.6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位于国内、省内先进行列。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这几年,我市步履不停,在长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治理路子。
“近年来,我市借鉴‘长汀经验’,积极探索治理与致富、治理与美化、治理与创新、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治理新模式,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4.67万亩,其中水利部门完成95.58万亩。同时,福鼎、寿宁、福安、柘荣等地引入省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参与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安全生态水系等项目的建设,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管护逐步走向专业化,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除了治理新模式,水土流失治理最关键的还是体制机制。
我市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承诺制管理,加强生产建设项目事中事后跟踪检查。重点抓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和预防人为水土流失,促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为切实加大治理成果巩固提升,各地还积极出台创新生态保护新举措,2012年寿宁出台了《寿宁县人民法院关于深化水土流失治理为创建生态新茶乡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2015年福安市发布了《福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封禁保护促进水土保持通告》等,切实从政策层面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保护优先,推动水土保持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同时,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向经济效益转化,为乡村发展、农民致富增添助力。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