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满目新 山海奏强音——我市努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
下党新姿 本报记者 王志凌 摄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 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摄
宁德网消息(记者 叶陈芬)
时下,踏着春的鼓点,一曲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正在闽东大地上奏响。
一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闽东精神,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努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产融合产业兴
走进古田县食用菌菇棚“光伏+”项目杉洋镇杉洋村示范点,只见大片的光伏板在蓝天的映衬下,犹如蓝色的波浪,将光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光伏板下,一座座设施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食用菌茁壮成长,工人有序劳作,形成一幅亮丽的乡村风景画卷。
据了解,该示范点目前已完成一期15亩建设,建成7间标准化菇棚、1间冷藏库、1个分拣车间、1个烘干车间,于2021年12月28日通过验收、29日成功发电。村里的菇棚板上发电,板下种菇,实现了光能和土地集约化、立体化综合利用,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25%,真正实现了菇农、村集体和光伏企业的“三方增收”。
打造菇棚“光伏+”示范基地是古田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强链壮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古田县立足现有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确定了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围绕“打造乡村振兴三链融合样板县”总体目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20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为此,我市立足实际,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来抓,在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做好精准定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三篇文章”,做优特色现代农业,构建起“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
为推动优势产业提高质效,我市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实施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工程,同时注重以现代化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壮大,开展“三产三新三链”融合试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45.6亿元、增长4.2%,“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68家,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项目73个,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2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3个。“互联网+农业”“文化体育+农业”“康养+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激活了广袤的土地。
美丽乡村入画来
浪漫花墙、云端天梯、许愿树观景台、拂田美术馆……柘荣县城郊乡岭边亭村如今变了模样,成为仲春时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然而,原来的岭边亭环境差,到处都是破败不堪的老屋,垃圾乱堆乱放。两年来,地处城郊的岭边亭村以“宜居、宜业、宜游的悠客空间”为理念,打造“清新乡野、城市客厅”,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建设,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吸引不少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
如今在我市,像岭边亭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层出不穷。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树影婆娑、繁花盛开、山清水秀……一个个风景秀美的村庄展开了新画卷。突出生态颜值。全力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绿盈乡村”累计占比84.7%,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9%,全市重点流域优良水质、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实现入海排口排查监测溯源全覆盖。
提升人居环境。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去年实施建设项目37类,长效管护机制不断健全。全市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3%,完成农村既有裸房整治19962栋。福安“崇尚集约建房”获全省城乡品质提升工作考核第二名。
加快设施建设。建成“四好农村路”429公里,完成20户及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131个,巩固提升41个村饮水安全,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行政村通客车、快递服务实现全覆盖,寿宁县下党乡入选全国首批数字乡村……
美丽乡村不仅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我市持续涵养文明乡风,坚持以“闽东之光”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深入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建设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乡村,全市文明乡镇占比94.6%、文明村占比65.1%。持续改善公共服务,实现全市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路上枫桥经验”全省推广,经验做法作为我省唯一入选2021年全国政法工作亮点。
聚才引智增活力
2021年,全市为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群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65笔2.4亿元,建立14个创业孵化基地,1361个村建有标准化基层人社服务平台;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一书记三大员”,1464人奔赴乡村一线,持续推进“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全年组织1798人服务乡村振兴;
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一肩挑”比例达100%,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1.6岁,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占74.9%,返乡能人1400多名,大学生村党组织书记1176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闽东的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一个个数据,印证了我市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上所下的功夫,折射出了各类人才不断向农村一线流动的喜人态势。
为推动人才振兴,我市制定出台《宁德市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产业人才保障专项规划(2018—2022年)》《“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实施乡村人才集聚工程、乡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乡村人才精准服务工程、乡村人才环境优化工程,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积极引导人才往基层一线流动。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屏南县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连日来,科技特派员李关发深入到村,对农民和村干部进行培训,通过送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为乡村振兴“加把劲”。
现年47岁的李关发,是屏南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他二十六年如一日,在高山瓜果蔬菜产业推广中摸爬滚打,选育和引进“名特优新”瓜果蔬菜新品种30多个,撰写发表有关瓜果蔬菜栽培技术论文40多篇,培训蔬菜学员近10000人次,助力一大批农民走上科技创业致富之路。
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我市通过创新探索总结,打造“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特色品牌,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平台作用,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与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等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实现所有乡镇服务全覆盖。行动以来,累计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服务6100多人次,建立乡村振兴专家数据库11381人,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1800多个,惠及群众近13万人。
绿遍山原“金”满川,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闽东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我市将继续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