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藏在东井堂的故事
一座城市最有故事的地方,往往藏在巷弄深处,蕉城也不例外。
“薄荷糖、花生糖。北门外,三官堂。衙前街,太爷堂。街中头,下井堂。城墙边,萃贤堂......”这首民谣一直在蕉城民间流传。
下井堂,又名东井堂。在蕉城区蕉北社区前林路下井堂一带,古时此地有一座供奉马氏三仙的宫殿,又有一口古井,而得名“东井堂”。
下井堂小弄
故事一
“东井崔氏”——望族名片
古代的宁德(蕉城)县城,面积狭小,城内望族有东井崔、后场彭、道头陈、横路林、学山左五大姓,其中又以“东井崔氏”位列其首,以世居于城区西门东井境而得名。所谓东井,东则取其方位,以古井为地标。崔氏族谱称为“鹤峰东井境”。宁德崔氏自北宋明道元年(1032)始祖提举公由闽北崇安县迁居于此,崔氏族人多聚居在东井堂一带。这片街弄至今仍有好几座崔姓住宅,还包括崔氏书馆、崔氏大夫祠遗址等。透过那些青砖黛瓦、规模宽敞的古建筑,以及斑驳的废墟,可以想象当时崔氏家族的鼎盛显贵。自北宋近千年时光里,崔氏以诗礼传家、人物辈出。史料统计,东井崔氏明清两代共有生员93名、贡生17名、举人5名,入职为官者29名,受封赠者17名。而能让崔氏后人建专祠崇祀者,则唯有“崔大夫”崔鉴一人。
巧小精致《東井堂》
据史料载,崔鉴为迁宁始祖提举公十三世孙,宣德九年甲年,以庠生贡入太学。正统九年甲子(1444)授河南都司,历任九年。景泰乙亥(1455),升授南直隶镇江府同知。崔鉴自幼务学勤勉,励业修行,擢任镇江期间,恰遇干旱饥荒,他体察民情,多方抚恤,而且秉持操守,严词拒绝了贪腐营私者的诱惑。为当朝翰林院编修陈言高度评价:“盖锐志教养,凡宿弊为民瘼者,一廉而去之,民欢呼载道。”明、清两代《宁德县志》在为崔鉴立传时,都称之:“学问精深,操履端谨,识达治体,宅心仁厚,时称良吏。”
崔鉴的故居位于现在的下井堂弄23号,今黄氏族人居于此处,房屋坐西向东,土木结构,外墙体为青砖砌造。抚摸着青砖,心中顿生“岁月刻在围墙上,故事留在围墙里”的感慨。而崔大夫祠原坐落于崔鉴故居大门外右侧(现为宁德宾馆后门处,已不存),系崔鉴之孙崔传、崔俌、崔任、崔侹为了纪念祖父的功绩,而别于崔氏宗祠之外另建的祭祀崔鉴的祠堂,族人称为“崔大夫祠”。
值得一说的是,闽东各地由民间为特定的人所建造“专祠”是少有的。可见,崔鉴“良吏贤达”的光环在崔氏子孙心中塑起了神龛,成为崔氏族人的学习楷模和庇荫之神,为“东井崔氏”这张望族名片,提供了传承素材和能量故事!
故事二
东井堂——马氏三仙宫
阴阳太极藻井置顶
东井堂马氏三仙宫,位于蔡氏家庙及“无名英雄”蔡威故居后面的下井堂弄。作为外乡人的笔者,沿着刻有岁月痕迹的小弄折返两趟,三次问寻,才在不显眼的弄口位置找到了三仙宫。东井堂三仙宫其实并不大,仅二十来平方米,确切地说,是建在古井之上的小亭殿,殿宫巧小精致,朱色格调,阁顶上有太极图案布局的藻井。殿后方神龛上塑奉着马、高、罗三位真仙,两边框联写着“独占中逵骑鹤背,长憑东井萃奎光”。横眉四字:方壶圆嶠。四根朱红亭柱,也写着两对联子,内柱为“一井尚存清源流百代,三仙永镇香火续千秋”,明显呈现了“古井”“三仙”在下井堂民众中的分量和祈盼。外柱是“灵气自西山通城霑福泽,甘泉出东井万户沐神庥”。宫阁大门之上挂着一米见宽的木制横匾,黑底板金黄字,阴刻着“東井堂”三字,提示人们这里就是“東井堂马氏三仙宫”。
蔡氏家庙内的古桥
笔者虔诚地站在这宫阁方寸的净土里,心想,这里承载过无数香客的匆匆步履,他们带着地北天南的脚印与尘土,来过,叩过,又走了,留下不同的夙愿与缘分。
街坊的张先生介绍,三仙宫供奉马仙、高仙、罗仙三仙,有近千年历史了,邻里代代相奉,弄里每年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三仙生辰之日都有祭祀活动,里弄摆街宴,祈福国泰民康。原有的三仙宫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只遗留下一个香炉,直到一九九三年,弄里六名信众佥议建了亭宫,2011年农历八月由各界信士再次重建,这里东井堂供奉的马高罗三仙与白鹤峰供奉的三仙是一样的。提起白鹤峰,笔者联想到了清末民初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的《觉牖新编》,书中载有马仙乩笔的诗句:“鹤峰山外白云悠,晚景逍遥乐自由,更上层楼低首看,渔灯无数傍江头。”顿然默想,天界之上,马氏三仙是否正在注视和期盼着人间信众的“渔灯无数”和“逍遥乐自由”呢?
“崔大夫祠”中崔鉴,应该算是光宗耀祖、荫佑崔氏族人子孙的精神“族神”。而东井堂的马氏三仙,恰似东井堂的古井,始终慈意不改、爱心不变,四季泉涌,滋润和庇佑着这里的平民百姓,是百姓中的“众仙”。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杨常青 文/图
编辑:陈娥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