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开荒复耕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时下,走进周宁县李墩镇东山村,只见连片的马铃薯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早些时日,李墩镇镇村干部群众合力开荒,原本杂草丛生的抛荒撂荒地变成了一块块规整的田地。
近段以来,周宁县以抛荒撂荒地整治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全面覆盖”原则,扎实推进抛荒耕地整治攻坚行动,确保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政府引导,解决“谁来种”
解决“谁来种地”是推进抛荒耕地整治的“第一要务”。广大农民是耕地最直接的使用者、管护者和受益者。对有能力耕种的农户,周宁县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实施“千名党员干部助春耕”行动,在147个村(社区)开展插牌认领活动,每个单位党组织至少认领一个耕地抛荒整治党员示范片,带头引导农户复耕复种。对长期无力耕种或因举家外迁造成抛荒的农户,动员其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或让人代耕。并通过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党支部引领新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开垦复种队伍。七步镇八蒲村的“党支部+村经联社+农户”、玛坑乡芹太丘村的“党支部+合作社+公司”、浦源镇溪坪村的“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合作“一起种”,大大提升了农业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竞争力,让抛荒耕地“动”起来。
汤文娟 摄
此外,该县还提出“两个一百亩”计划,鼓励每个村由经合社牵头流转100亩,其他合作社、种粮大户以及乡贤等力量,认种复耕100亩,通过村委统一流转或县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流转,有效盘活闲置、荒芜的耕地资源。去年以来,该县各单位认领抛荒耕地面积逾千亩,经营主体流转、托管耕地面积超过5000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
多措并举,解决“怎么种”
周宁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耕地资源原本就稀缺。针对土地低效利用、粗放经营等问题,该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精准制定抛荒耕地整治方案,实行“三包两挂钩”的抛荒耕地复耕复种责任制,“一地一户一办法”管理,全面统筹、协同联动齐发力。
连日来,周宁县应急管理局党员干部都在各镇抛荒地里测试由该局和有关厂家联合研发的隔离带开荒机、自走式割灌机、小型挖地机等农机机械。“目前,已经有一台设备完成测试,很快就能投入使用。我们希望利用这些农机设备,加快整治速度,减少人力成本。”周宁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林为章说。
汤文娟 摄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周宁县还将符合条件的抛荒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种植粮食作物,集中连片的优先重点建设,及时复垦、改造、提升。对偏远山垅田,加强机耕路、排水沟等设施建设;对零散耕地,加大小块拼大块格田化平整,提升宜机化水平;对缺水旱地,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对暂不耕种的冬闲田,鼓励农民和经营主体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提高耕地质量;对因灾损毁的撂荒地,尽快修复、恢复生产;有计划安排林缘、村边抛荒地块烧除复垦,并研究探索将自动化、智能化森林灭火开荒机械用于抛荒地整治复垦,提高整治复垦效率。
另外,该县还创新推出科特派“一对多”片区发展模式,百余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合理选择种植作物、引进优良种子种苗,指导农民种出好粮食,促进农业稳产增产。
“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率,我们探索出边坡扩种、间作套种等高产、高效栽培等模式,有效预防了病虫害,也让‘马铃薯+葡萄’等套种技术促进村民、村财双增收。”市科技特派员兰毓芳说。
纵深推进,解决“长久种”
要想让群众保持长久的种粮热情与动力,就得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可持续效益。
周宁县以机制创新为牵引,立足“当下改”和“长久立”,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抛荒耕地整治工作与乡镇年终绩效考评和干部评先评优、晋升考核等全面挂钩,与村级集体收入“一事一议”等项目挂钩。同时,建立健全耕地抛荒举报、巡查、监测、执法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耕地抛荒行为。
政策给力,粮农心里更有底气。周宁县对涉农项目优先支持,惠农政策适度倾斜,产业设施设备优化配套,形成政策、设施“双配套”。
“如今,我们对抛荒耕地复垦种粮,购买农机、农资复合肥都有不同类型的补贴。金融系统还推出复垦贷等创新产品,采取优惠的担保费率,注入金融活水,助力抛荒地复垦。”周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仙绍说。
魏知秋 摄
粮食种得好,也要卖得好,订单农业也来助力。李墩镇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周宁县益丰种养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为农户提供种粮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收成后按签订的品种、等级,随叫随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目标;周宁有鲤公司和纯池镇8家合作社签订土豆种植销售协议,让农户放心种……
同时,周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金融资金,鼓励经营主体、种粮大户参与开发整治,探索形成“能人收购”“园区菜篮子”“合作社带动”以及超市、电商平台线下、线上相结合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培育和引进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为粮农解决前端需求、后顾之忧。截至目前,该县已形成粮食订单面积5000多亩。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通讯员 魏知秋 /文、生态周宁/图
编辑:林宇煌
责任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