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激活“链”动能 拓宽振兴路
标准化菇棚里,雪白的银耳在营养菌棒上生长着;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对新鲜银耳进行加工,制成精品干货、冻干银耳、曲奇饼干等产品;电商产业园里,直播间内十分热闹,银耳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
从培育菌种到加工销售、再到食用菌文化挖掘,在古田县,食用菌种植已形成全产业链。古田县围绕“打造乡村振兴三链融合样板县”总体目标,立足现有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谋划出台产业链建设方案,通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体系、具有强大辐射力的供销体系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系,助推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
打造古田县食用菌产业链是我市推进“三产三新三链”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重点是建设“三链”,即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此,我市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壮大,开展“三产三新三链”融合试点,探索全产业链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
近来,位于三都澳白基湾的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塑胶网箱养殖基地的光伏项目引人注目。该光伏基地日发电量达300千瓦时,既满足了该处渔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用电,又满足了养殖生产饵料机“柴”改“电”。 依托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形成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生态环境,目前,我市在白基湾等海域建成了5个“风·光·储·充·用”微电网示范项目,为海上生产生活提供绿色能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宁德贡献。 本报记者 李民雄 摄
2021年,我市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项目73个、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2个。推动“国鱼计划”,开展省级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建设、水产品加工和仓储保鲜能力建设,深水大网箱等新型生态养殖达1.2万亩。渔排“光储+”、菇棚“光伏+”等一批产业融合项目建成投用,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项目在古田、福安有序推进。古田县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及上榜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从“一产独舞”到“三产联动”。时下闽东山海,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正“链”起乡村振兴新动能——
福安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17个乡镇、257个行政村、13万多人从事葡萄种植和营销,葡萄种植面积8万多亩、总产量近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柘荣县在“以药富民”上做足文章,坚持种植、加工、流通三者并举,不断完善中药材产业体系,全县已开发利用的中药材超过30种,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亩,其中太子参4万多亩;
福鼎山区克服立地条件制约,布局白茶种植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每家一亩白茶园、每村一处收购站、每镇一个加工厂”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我市积极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培育“互联网+农业”“文化体育+农业”“康养+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一个个最美乡村、最美渔村、金牌旅游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初夏,对于屏南县代溪镇北墘村来说,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村中随处可见的酒元素与古朴民居、酒坊相映成趣,每逢周末,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高林密、清泉醇洌的北墘村,独占制曲酿酒优良条件,被誉为“红曲黄酒之乡”。为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北墘村在原有酒企和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引进福建北墘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申请黄酒商标,对村民自家产的北墘黄酒进行品牌包装、推广,有效推进北墘村黄酒产业蓬勃发展。
北墘村还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酒”为媒,打造乡村旅游新品牌。修建旅游集散中心、黄酒展示馆、戏院;修缮古民居、祠堂、酒坊、酒窖旧址;开发北墘特色文创产品;举办黄酒文化节等,吸引更多游客来旅游。2021年,北墘村共接待游客近3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6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
产业强力支撑,乡村振兴底气十足。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6亿元、增长4.2%,“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68家,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3个。2022年第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83亿元,同比增长5.9%。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依托“一县一业”产业布局,开展“三产三新三链”融合试点,推动全市乡村产业形成融合态势,为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编辑:陈娥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