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封面宁德丨百乡千村行:“一书记三大员”,闽东特色之路

2022-06-02 17:15


“多亏了林指导员,让我们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还在村里办起了草莓采摘园,收入可比以前多了不少。”谈到宁德市派霞浦县青福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林仁寅,村民刘杨玲连连感激。

据介绍,驻村一年多来,林仁寅争取项目资金400多万元,帮助青福村8个自然村通上了自来水,成立了全县首家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站,引导村集体、村民发展农事体验、仓储物流等产业,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真心认可。

青福村的变化是我市推行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的生动缩影。2019年以来,我市择优选派4批405名(市级102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有乡村情怀的处科级领导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做到产业薄弱村、乡村振兴试点村、老区基地村全覆盖。截至目前,他们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6.97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4600多个,解决群众困难问题4200多个,带动农民更好地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指导员为乡村发展指路领航,科技特派员则解决发展科技难题。

孟夏时节,走进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千亩葡萄园内,“甜蜜果”已挂满枝头。几乎每隔几天,张富民都会前往果园,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张富民是福安市首批科技特派员,也是农业科教站站长。多年来,张富民在农技推广、宣传和教育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走进田间地头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为村民讲解葡萄控产提质、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等技术知识,并实地指导果农种植,为他们答疑解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福安刚引种葡萄时,葡萄总是容易感染真菌,产量和质量一直无法突破。2003年,张富民首次提出避雨栽培技术并在全市推广,作为福建省第一批引进台湾葡萄专用的套袋技术,使福安果农年增收800万元。“今年葡萄的产出与去年相比提高了20%,这与他的指导分不开。”象环村科技示范户陈堂生说。

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在我市,像张富民这样扎根黄土地的农技专家们,把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民,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农民的“零距离”对接。

近年来,在走好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上,我市积极引导人才往基层一线流动,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不拘一格选派科技特派员,满足基层不同层次的技术服务需求,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2020年以来,宁德市选认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656人次,选认法人科技特派员18家次、团队科技特派员64组次,实现省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带动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

此外,通过创新选派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基层提出需求、县级主动认领、市里统筹安排的“订单式”按需选派机制,改“一年一认”为“一派三年”,确保科技特派员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目前已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41项,引进和推广新品种204个、新技术262项,举办各类培训班2300多场次,培训农民6万人次,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难题,特别是在大黄鱼育苗、茶业新品种推广方面受到农民欢迎,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

人才下沉,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我市还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先后组织2907名省市县机关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69名金融机构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挂职锻炼,基层群众普遍反映,驻村挂职干部们有情怀、有思路、有能力,给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风。创新选派的“一书记三大员”制度也为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作出行而有效的实践。据了解,至2021年,我市已选派“一书记三大员”5832人,实施省级试点村示范项目603个,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的村占比达40%。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记者 黄璐
图片:王志凌  张文奎 陈清华 谢书秋 霞组宣 等制图:陈景平 周邦在编辑:周邦在

责任编辑:周邦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