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丨念好“海经” 阔步前行——我市扎实推进综合整治工作
船行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海面洁净、波光粼粼,成片的深水大网箱、小网箱规整有序,色彩鲜艳的新型塑胶浮球随波涌动,宛若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在碧海蓝天下,悄然奏响渔歌新乐章。
很难想象,两年前的七星海域是另一番模样。“过去,七星海域存在无序、无度‘耕海’的情况,传统网箱‘填满’海洋,白色泡沫、饵料包装袋等海漂垃圾随处可见,水域污染越发严重,连鱼儿也‘生病’了。”回忆过往,溪南镇养殖户董祖很是感慨。
七星海域面临的海上养殖无序扩张、过密养殖等问题,仅是我市海上养殖业遭遇困局的表现之一。
据了解,宁德依山面海,坐拥三都澳、沙埕港等优良港湾,海域面积达4.45万平方公里。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上,有60万人从事海上养殖、捕捞和销售。然而,有段时间,海上养殖盲目扩张、恶性膨胀,渔民的门前海“病”了,致富路也“断”了。
如何让大海重现碧波,海上养殖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综合整治,迫在眉睫。
2018年,随着我市全面打响“清海”之战,七星海域一改往日拥堵、脏乱的场面,拥有了下水环保型全塑胶深水大网箱282口,改造了环保型小网箱1.5万多口,有效克服传统网箱养殖水体交换差、水质污染严重等弊端,养殖品种增多、品质增强,大黄鱼、红古鱼等售价比传统养殖增加超3成,一跃成为全市最大的深水大网箱新型渔排养殖示范区。
如今,七星村渔排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起了海上民宿、海上餐厅,当地渔民兼职经营快艇游,带游客出海体验渔耕生活。2021年,七星村村财收入55万元,人均年收入约2.2万元,该村蹚出了一条渔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七星海域的变化让人欣喜。成效背后,是我市铁腕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懈努力。
“‘清海’过程中,我市立足‘全面清’,聚焦‘规范养’,突出‘长效管’,这才让海上‘田园’换新貌、展新颜。”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事业要成,关键在人。2018年起,市委、市政府成立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在“千人行动”率先突破藻类养殖清退和航道清理的同时,以“百日攻坚”强力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清海”工作中,全市2400多名干部积极响应、全力投入,在船上吃快餐、啃馒头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攻坚克难,敢做善成。在全市干群的不懈努力下,我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共清退及升级改造渔排142.73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538万个。
水清了、海净了,养殖户该如何安置?我市制定颁布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分海上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等功能区,解决养殖户哪里可以养、养什么、养多少的问题。出台海上养殖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升级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升级改造产品市场竞争行为规范等文件70多份,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同时,创新“渔排养殖贷”,实现养殖权证、塑胶渔排等可抵押贷款,为养殖户保驾护航;打造10个万亩连片示范区,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新路。
“清海”并非“一清了之”,长效管控同样关键。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期间,我市一次性依法查封关停非环保海上养殖设施生产企业62家,研究出台《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长效管控制度》等文件,对三都澳和沙埕港开展海上常态化巡查,严防整治效果出现反弹。
两年来,闽东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销声匿迹20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频繁重返,渔民念着“海经”唱起渔歌,日子越过越滋润。与此同时,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成效得到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中国工程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宁德探索”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
发展路上,步履不停。如今,白基湾海域、七星海域等五个海上新型塑胶渔排建起了海上“风、光、储、充、用”一体化试点项目,实现海上渔排不间断供电,推动清洁能源走进“蔚蓝牧场”;我市计划在福鼎“海之梦”、霞浦七星渔排和福安宁海村“蓝海渔歌”建设海上渔旅融合示范点,加快打通一二三产业通道……海上“田园”风光无限,宁德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陈映红 见习记者 余根坤
编辑:陈娥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