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海 未来可期!上岸成功后,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总书记的牵挂:
一段历史,一颗初心,一份牵挂。
2019 年 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听取了来自福安的人大代表雷金玉汇报:连家船民上了岸,住进了楼房,还找到了致富的门路,连家船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2 万元,当年种下的扶贫种子,开了花结了果。总书记当即两次表示“很好 ! 很高兴 !”他勉励大家,“要有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及时解决脱贫攻坚中的难点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今天的福安下岐村
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后,转行的人不少,但更多船民没有丢掉老本行,仍然从事着海洋渔业相关的工作。不同的是,现在他们面对的,再不是漂泊无依的悲苦之海,而是充满希望的致富之海。

下岐村将旧渔民棚户区改建成“海鲜一条街”,通过将海鲜一条街店面以及养殖塘、冷冻仓库出租等方式增加村财政收入

“总书记的勉励,我一直记在心里”
江成财,55岁,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
现从事养殖业和建筑业

同样是那片海,江成财知道,今天他所面对的不再是苦海,而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海
我们走进渔民江成财的家。新楼房刚装修不久,敞亮温馨。但早些年的海上劳作早已在他身上打下连家船民独有的烙印,因皮肤黝黑,江成财被亲切地称作“黑哥”。
他一见到我们就高兴地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我家,还与我握了手。习总书记勉励我要好好干,我一直记在心里。”
32岁那年,江成财告别了海上漂泊的日子,第一次住进了在大地上盖起的房子。三十而立的江成财告诉自己,上岸定居是人生一个重大转折点,必须破釜沉舟。“我们祖祖辈辈都和海打交道,很多人上岸后不习惯,又回到船上。我心里很清楚,一直在海上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上岸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旧船拆了!”

坐落在滩涂之上几幢明亮的公寓楼,是渔民们的新家,下岐村村民江成财就住在这里
上岸第一年,江成财试着到别人的滩涂地里学习养殖海蛏。因为没读过书、不识字,他只能靠耳朵听、眼睛看,用最“笨”的方法学,靠着一股韧劲,掌握了海蛏养殖技术。学成归来的他带领30多名村民承包了100多亩滩涂,发展海蛏养殖业。生活日渐稳定以后,他又不断摸索转型,先到建筑工地当小工,之后自己办建筑公司。现在,他的儿子也是一名土建施工员,月入过万。
“2000年搬进新居时,儿子江陵才两岁。现在全家人均年收入十来万,竟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户。我今年55岁,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7个孙子的爷爷,真是有福气啊!”江成财不无感慨地说道。
昔日随波逐流,今朝乘风破浪。江成财的起伏人生,是千万连家船民生活的缩影,亦是时代进步的缩影。

“希望越来越多人来到下岐村”
江五全,48岁,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
现从事海洋捕捞业和民宿业

江五全在由他的房子改造而成的“海韵渔风”民宿内
“海生海长”的江五全,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他的青少年时光,被锁定在一艘逼仄的小船上。大海养育了他,却并没有给他过多的滋养和财富。“我是家里 5 个孩子中最小的,家里商量着送我去读书识字。为了让我读书,父亲不知求了多少人。岸上没有家,只能寄居岸上人家,我睡过百家床,尝过百家饭。上到二年级时,家里实在供应不上,我就辍学了。” 江五全黯然回首,几度哽咽。
江五全回忆道,全家 18 口人和所养鸡鸭,都挤在长9 米、宽2米的船上。后来实在挤不下了,家里添了 一条船,给大哥分家住。“天气好时我们开船打鱼,上岸与村民交换粮食,全家吃喝拉撒全在船上。”
曾几何时,渔船就是江五全一家的全部,喜怒哀乐全部容纳于这一方小小的空间。
20 世纪 90 年代,宁德启动 “造福工程”,拉开了连家船民大规模搬迁上岸的序幕。1999 年,江五全一家完成搬迁上岸。

开渔时,江五全还会出海打鱼
上岸至今,江五全依然坚持着得心应手的老本行——捕鱼。他表示,以前在船上除了捕鱼,其他都不 会。上岸后开始学习养蛏技术,也做过海鲜销售、电焊工、吊机工程船水手等工作。他说,“上岸后,学习了 很多以前想不到的技能。”
前不久,江五全将自家闲置的一栋楼租给村里,由村里改造成“海韵渔风”的海景民宿,作为下岐村游客体验渔村生活的空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下岐村,体验渔村生活,了解连家船的故事。”

“现在村里已有近 300 名大学生”
陈智春,33岁,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
大学生返乡建设 现为下岐村村委

生在大海,长在渔村,大学毕业后的陈智春选择回到家乡
2021年11月,陈智春在父老乡亲召唤下从大城市回到下岐村,成为了大学生返乡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员。
生在大海,长在渔村,陈智春选择用自己的知识反哺这片土地,“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分管信息化管理、文化教育,我将尽我所能,为村民谋幸福,为乡村谋发展,希望下一代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我是9岁才上一年级,在船上根本没办法像岸上的小朋友那样正常念书。”谈及在船上度过的童年,陈智村不由苦笑。

福安市“情暖童心 益岐成长”乡村公益夏令营在下白石镇下岐村开营。夏令营让渔村儿童丰富暑期生活,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更加知家乡、懂家乡、爱家乡
“上岸定居点处于镇区黄金地段,前面50米是中学,后面50米是小学。”陈智春说,多亏了上岸,自己才有机会上大学。1997年第一批连家船民安居工程兴建,政府选了一块最好的土地给连家船民建安居房。为保证连家船民所有适龄儿童能够有学上,政府第一时间加盖学校,扩充教室,让每个孩子都能走进课堂。
“教育一直以来是连家船民的短板,所以这些年村里致力于发展教育。”陈智春告诉我们,1997年以前,全村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而现在已经有近300名了。

“女儿延续了我的读书梦”
杨成增,55岁,霞浦市盐田畲族乡北斗村
北斗村村委 现经营小卖部

杨成增在家中一楼经营小卖部,妻子闲时接些散活儿,为当地工厂加工制作小饰品
在32岁之前的光阴中,杨成增和他的家人常年在波浪之上讨生活。上岸定居后,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这家人的命运。
我们来到杨成增家,他正和妻子在一楼小卖部忙碌着。他皮肤黝黑,不善言辞,几番寒暄后慢慢打开了回忆的闸子,将生活的变迁向我们娓娓道来。
199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32岁的杨成增携妻女上岸定居。彼时,他的大女儿6岁,小女儿尚未出生。
“上岸前,在船上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元,赚来的钱还不够每年一次修船的费用,饥一餐包一餐,更别说念书了。”杨成增苦笑道,当时在船上都是负债生活,基本没有读书的机会,15岁读完小学就再没书念了。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他在成年后读完了函授的电大文凭,到现在日常仍然保持着看书写字的习惯。
生不逢时,成为杨成增这辈子心里最大的遗憾。但女儿身上,他的遗憾得到了弥补,重新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杨成增与妻子在屋前合影
上岸定居之后,连家船的孩子都走进了明亮的教室。杨成增的大女儿杨泰来也十分争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宁德市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小女儿杨泰佑则刚走出校园,即将开始她美好的人生旅途。

“仪式感也代表我们连家船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连友华,55岁,霞浦市盐田畲族乡北斗村
现为北斗村村书记

连友华在船上给我们示范捕鱼的过程
时间回溯到1999年,在广东惠州从事油漆配色工作的连友华接到了家里的一通电话。得知政府将帮助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消息,他高兴地连夜赶回。
原来,那时32岁的他谈一个湖北的对象,每次想到要带回家见父母就十分苦恼。“想到女朋友跟我回家看到七八口人挤在一个船上,我就头皮发麻,心想这下肯定得掰了”今年55岁的连友华笑呵呵地说道。
上岸后,连家一边粉刷新屋一边建仓库,当年年底,连友华和女朋友结了婚。

连家船婚俗之“出轿”

连家船婚俗的“放催嫁炮”

连家船婚俗的“退轿门”
“如果没有上岸定居,我可能连老婆都娶不到咯。”连友华说,因为没有房子,之前的连家船民是娶不到岸上姑娘的,多为连家船上内部通婚,世世代代如此。连友华介绍,连家船民虽然穷困,但对婚俗也有一定讲究,其中他所在的北斗村是连家船婚俗保留最完整的,这种婚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仪式感也代表我们连家船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人上了岸,心也上了岸
杨永雄,72岁,霞浦市盐田畲族乡北斗村
前北斗村村委 现已退休

今年72岁的杨永雄身体依旧健朗
采访中,当年霞浦县的连家船民杨永雄,向我们讲述了1998年4月习近平到霞浦县盐田乡了解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情形——
当时快中午了,家里已做好午饭,远处来了一群人。我家的船停在最靠岸边的地方,他们说要上来看看。整条船,长不到10米、宽不到2米,塞了全部家当,容不下几个人,我带着家人到岸边候着,年近八旬的父亲留在船上招待客人。后来听父亲说,才知道是省委副书记来调研。
他个子很高,船舱很矮,只能艰难地走进船舱。
“老人家是怎么成为连家船民的,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我父亲说,从他记事起就住在船上了,原来日子更苦,新中国成立后分到点滩涂,生活比过去好了。
“60年代政府组织过船民上岸,为什么当初不上岸呢?”父亲回答,在海上生活习惯了,上岸怕没土地,没法生活。
“那现在想上岸吗?”我父亲就说,现在看到其他人上岸后打工、卖海鲜,日子好过多了,有机会当然想上岸……
习书记当场交代随行的干部,连家船民搬迁,不能把房屋盖起就算完事,更要让他们有生活、有出路、能挣着钱,不能人上了岸,心还留在船上。
1999年,全村600多户2700多人全部上岸。杨永雄一家搬到了北斗村外岐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点。房子占地80平方米,地不要钱,盖房共花了1.2万元,除去6口人每人补助1000元,实际只花了6000元。
如今,杨永雄有二三亩滩涂种蛏收入,儿子在附近电器公司上班,老两口还打点零工,两个孙女陆续长大,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大海的孩子最了解大海”
江义项,29岁,霞浦市盐田畲族乡北斗村
现为事海洋产品电商从业者

江义项正在录制大黄鱼视频
打开抖音搜索“牧鲜森”,地道的船民生活视频呈现在我们眼前。“把连家船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是江义项模拟祖辈的生活方式,以连家船民早前的生活为原型搭建的短视频账号。

他们都是连家船民的后代,如今经营着大黄鱼生意
2021年3月,年29岁的连家船民后代江义项和他的同伴杨乐斌开始策划直播“赶海”,一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为家乡海鲜“代言”。账号上线至今,已经吸引了43.4w粉丝的关注。
一年多以来他们也遭遇了各种瓶颈。但他们凭借连家船民对海产业的了解和敏锐嗅觉,陆续解决一道道难题。

新时代,连家船民的后代拥抱着海洋带给他们的新生活
现在的牧鲜森电子商务从短视频拍摄、电商直播到发货,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其中8名主播都是北斗村连家船民的后代。“只有大海的孩子最了解大海,最了解海产品。”江义项说道。
连家船民的身份让顾客对他们有天然的信任。不仅短视频深受粉丝喜爱,经他们严选的产品也让小店获得了满分评价,吸引了很多回头客。目前,牧鲜森电子商务主要经营大黄鱼、海蛎、海蛏、海带、紫菜等海产品,每个月营业额在120~150万元,带动了同村渔民增收致富。

下岐村北斗都海域,现代化网箱养殖有序分布
面朝大海,依山而居,未来可期。上岸24年,连家船民们不仅在岸上站稳了脚跟,甚至在县城买了房。宁德连家船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成为闽东海上乡村振兴的一块样板。
海,还是那片海。连家船民现在的生活却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激流险滩和狂风恶浪中穿行过来的连家船民们,正以跌宕起伏的生活变迁,为自己这个独特的族群写下不朽的故事。

今天,北斗村的船民们双脚踏着坚实的土地,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来源:福建画报
编辑:陈娥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