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强化示范引领 打造文化振兴强劲引擎

2022-07-19 10:09 来源:闽东日报

示范村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和载体,2019年以来,我市立足各地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乡村文化振兴“十百千万”目标的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方案》,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文旅融合、群众文化队伍活跃且对周边区域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示范村。

青山绿水中的红色旅游胜地下党 卓仕尉摄

盛夏之夜,璀璨的灯光扮靓了寿宁县下党乡,令人惊艳不已。游人或在鸾峰桥上欣赏夜景,或到幸福茶馆品一盏白茶,来来往往如白昼般热闹。

很难想象这个地方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30多年来,下党乡干部群众牢记“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嘱托,用“下党的力道”打造“下乡的味道”,用新的“下党实践”书写了新的“下党故事”,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5年,下党乡高标准、高站位建设学习小镇,打响“难忘下党、福满寿宁”品牌,打造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同时,策划实施30多个旅游项目建设,修建提升“下乡的味道”一条街,建设难忘下党主题展馆,修缮党群连心路、开通省道S207线等,配套建设旅游新设施,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功能。

走进乌金陶非遗传习所,只见技艺师傅正在向游客讲解乌金陶制作技艺工序。传习所设在传统建筑内,与黄墙黛瓦、原汁原味的建筑交相辉映,古朴而典雅。像传习所这种新业态在下党还有很多,感受古琴文化的兰亭拾光,进行天马行空创作的下党画苑……丰富游客体验,彰显地方文化。

为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党乡实施村庄靓化美化工程,突出“下乡的味道”品牌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建设,全面完善“三进下党”教学线路,首创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四同”教育培训模式,提升乡村颜值,创新发展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下党不局限于个别村落的开发,而是追求全乡共同发展,带动下党、下屏峰、西山、碑坑山等村融入全乡发展,累计发展各类业态66家,实现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并将修竹溪流域沿线村庄串点成面,以“一村一主题”思路,打造下屏峰、碑坑山等新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闭环。

这种借助示范村的引领作用,辐射带动连片发展的举措契合我市推进文化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我市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且具备一定基础的乡村展开创建,带动区域乡村文化振兴加快进程。同时,通过引进一批富有乡村情怀、热心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学有专长的驻创艺术家、专家学者、网红达人投入乡村文化建设,给古村带来了新鲜血液。

霞浦县松港街道长沙村是库区移民重点村,依山傍海,交通便利。该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村委楼旁的旧仓库为基础,打造不一样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文艺+文旅+文创”发展模式,改善了长沙村的精神面貌,并成为新兴热门城郊旅游点,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长沙村充分发掘霞浦内外文化资源,启动文化脱贫项目,引进了众多文化团队驻创,还吸引了著名诗人汤养宗、摄影大师郑德雄、著名音乐人章绍同等文化名家入驻基地进行创作交流,旧仓库真正变成了文化摇篮。

涵养乡风文明,提升群众精神面貌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动力。在长沙书苑,村民正手捧书籍全神贯注地阅读,不时停下静静思考。长沙书苑内设图书室、科普室、党群驿站和党员加油站,是学习交流的好去处。

该村还邀请高校美术老师轮驻长沙村开展油画公益教学,还通过多次举办农民油画作品展示会、艺术沙龙和笔会交流活动,组织长沙村农民油画队前往福州参加第二届中国世界遗产(福州)文化博览会,逐渐打响农民油画品牌,吸引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认购油画,可为扶贫、扶志一举两得,成为“放下锄头、拿起笔头、画出彩头、挣得票头”的生动实践。

另一边,该村举办的乡村文化集市也成了霞浦当地的非遗手工艺展示场所。文化集市汇集了糖塔、畲族斗笠、剪纸、陶瓷等非遗传统制作技艺,每每开市都有大量群众蜂拥而至。文化集市的开办让非遗在创新中传承,也让传统文化在基层活起来。

文化的熏陶大大改善了长沙村的精神面貌,也为长沙村文化振兴注入“活水”,真正做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使文化惠百姓,文化兴乡村。近几年,该村接连获得“全国文明村”“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乡村振兴示范点”“四星级农村幸福社区”“创建无邪教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示范引领,样板带动。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示范村85个(其中优秀示范村18个),后续还将秉承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民居等的整洁度、美观度和舒适度,另一方面加大对乡村文化宣传宣讲,培育文明乡风,并凭借文化创意,不断开掘和盘活乡村资源,打造让人耳目一新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编辑:陈娥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