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种”如果没有“养好”,也会面临困境。因为长期无序养殖,导致大黄鱼病害增多,减产减质量,严重影响大黄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一场长达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成为大黄鱼产业扩展发展空间的转折点。
船行三都澳,一个个蓝绿相间的现代海洋蓝色牧场散落在碧海蓝天之间。“2017年,这里到处是木制渔排,海上泡沫箱、垃圾漂浮,既不美观也不环保,于是我们决定抓住宁德市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契机,扭转局面。”宁德市渔业协会会长韩承义说。
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养殖示范点 李民雄 摄
2018年,我市铁腕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立足“全面清”,聚焦“规范养”,突出“长效管”,共清退及升级改造渔排142.73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538万个,重建海上养殖新秩序。通过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推动养殖网箱“小改大”和“大改深”,建成深水抗风浪大网箱3450口。结合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养殖网箱布局,科学合理布设网箱养殖区,预留航道和间隔,确保水流交换通畅,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等病害明显减少,有效提升养殖品质和效益。推动深远海养殖平台“宁德1号”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积极引导海水养殖从内湾向湾外、从浅水向深水发展。
从小网箱改为深水大网箱养殖后,单个网箱产量达8万斤以上、提升近40倍,收购价格也从每斤15元左右提高到25元、提高66.7%。2021年,全市大黄鱼产量达19.1万吨、占全国80%以上,产值69.18亿元,分别比2017年的13.0万吨、42.3亿元增长46.9%和63.6%,养殖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三都澳大黄鱼丰收起鱼场景。李民雄 摄
如今,占全国大黄鱼总销量90%的“宁德大黄鱼”,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公共品牌、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好品牌还需要质量支撑。为确保大黄鱼质量,我市建立“海上鱼医院”模式,推广节能减排与高效养殖技术、综合防控鱼病与安全用药,以保障现有大黄鱼养殖业者利益,保护海域环境。宁德市渔业协会推行养殖大黄鱼收购前的药残预检测,把质量安全关口前移到网箱。2021年,农业农村部抽检的宁德大黄鱼产品合格率达100%。
“我们推出了深水瓜、黄金龙等宁德大黄鱼中高档产品,通过品牌运作,调整优化养殖产业结构,让养殖户养出更好的鱼、卖出更好的价格,促进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韩承义说,宁德还创新实施大黄鱼售前预检制度,年快检大黄鱼5000批次以上,有效把好大黄鱼质量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