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 幸福嬗变——从电视剧《那山那海》看闽东少数民族乡村发展
连日来,反映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28集电视剧《那山那海》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热播。《那山那海》电视剧以畲乡巨变为背景,讲述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观风寨少数民族雷家三兄弟,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带领村民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励志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那山那海》电视剧首集介绍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雷母带着雷家三兄弟生活在畲村观风寨,观风寨经济条件很差,雷家家徒四壁。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摧毁了雷家的牛棚,压死了耕牛。同时,雷家大儿子雷铨水意外摔伤了腿,却因暴雨封路无法下山治疗。
这一故事背景折射出过去宁德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和福建省民族工作重点地区,畲族人口超过20万。长期以来,畲族群众多居住在偏远山区,生活比较贫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把发展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全力推动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扩大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眼下正是霞浦县海上丰收时节,在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水产品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紫菜。“近年来,东山村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形成了以紫菜养殖加工、近海捕捞、农业种植为主的产业格局。目前,全村养殖紫菜2200亩、种植茶叶630多亩,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工厂23家。”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说。
搬下山的东山村畲民 徐烽 摄
看着眼前这派“小康村”的美好景象,很难想象过去的东山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在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村委楼旁,有一座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它的外观及房内陈设是1比1展示还原当时东山村民的真实住所。
20多年前,东山村群众居住在山中的茅草屋里,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造福工程、易地搬迁等系列举措,东山村畲族群众顺利挪出“穷窝窝”,迎来新生活。
东山村的蝶变正是我市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2019年底,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58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和6218名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全市 9个民族乡和 246个民族村全部实现“五通”;全市造福工程搬迁安置少数民族群众累计达6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四分之一;拥有市级及以上畲族非遗项目52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5个;市级及以上的畲族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0名,其中国家级4名、省级27名。
为巩固拓展民族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五条措施》,投入10多亿元资金,加强民族乡村路网、文化设施建设和扶持发展畲医药产业等。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乡村群众就业创业工作的十条措施》,通过开展民族乡村劳动力状况调查、建立基层人社服务平台、举办 “千名专家下联百村 精准服务纾解民忧”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民族村专场活动,举办少数民族群众厨师、茶艺师、评茶员、畲医药等实用技能培训等系列举措,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
畲乡桃花开 吴宁俊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市民族宗教局党组书记、局长兰志旭表示,下一步,我市民族宗教部门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发扬“石榴籽”精神,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一批贯穿沿海、山区两廊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示范村、示范带,不断讲好宁德各族群众团结一致摆脱贫困、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团结一致跨越发展的故事,积极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从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宁德窗口。同时,进一步用好用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发展“五条措施”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十项举措”,推动更多人才力量、项目资源、政策资金等向少数民族乡村倾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闽东日报 记者 陈容
编辑:卓金芳
审核:刘宁芬 林翠慧
责任编辑: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