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管阳:从田间忙到车间 芋农增收喜开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近日,福鼎市冬雨绵绵,记者来到管阳镇章边村的福建凤贤食品有限公司看到,车间里却一派热火朝天,工人们对新鲜的槟榔芋进行去皮、切块、分装……生产线上马力全开,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洗净的芋头按客户要求加工成芋泥、芋头块、芋头条、芋头丁等不同类型的加工产品,当天流水线加工产品达到20吨,销往国内商超,通过种、管、销一条龙无缝对接,确保芋农增产又增收。
槟榔芋是福鼎当地特优农产品,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分布在福鼎的桐城、贯岭、管阳、磻溪、叠石等乡镇。近年来,管阳镇大力推动槟榔芋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镇种植槟榔芋达到2000多亩,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土地流转+大户领种“,把槟榔芋产业打造成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连日来,在管阳镇章边村槟榔芋种植示范基地里,农户们正忙着挖芋头、砍茎叶、装袋、搬运,个大体圆的槟榔芋堆满地垄,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该镇2000多亩槟榔芋经过一个生长期的精心管理,眼下已经进入采挖期,而企业加农户加订单的模式为丰收的槟榔芋提供了销路的保证。
销路要保证,首先质量要有保障,标准化种植工业化加工是必由之路。福建风贤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国新本人,就有着十来年种植经验,每年他都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技术种植槟榔芋。
记者了解到,林国新将土地流转回后,免费给村民提供肥料、农药、芋种等,还免费提供种植培训,以确保槟榔芋的质量。“我们福鼎的槟榔芋个头大,培土就是一个技术活,起到关键作用,每年端午前后开始三到四次的培土,我们都安排专家指导农户。”林国新说。
农民发展农业的担忧,一方面是没技术,另一方面是没销路。为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林国新今年在管阳镇章边村、七浦村、乾头村流转200多亩土地带领农户种植槟榔芋,推广订单农业模式,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服务,确保农民“无忧”种植。
管阳镇乾头村村民李可细就是靠种植槟榔芋脱贫增收的,原来因为没技术、没渠道,不敢种植。在李国新的鼓励下,种植了5亩槟榔芋,每亩每年增收1.2万元,农闲时又可以在加工厂里工作,月薪保底4800元。
从田间忙到车间,芋农增收喜开颜。“现在槟榔芋一项一年就给我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钱袋子鼓起来真的要靠做事情,发展产业。”李可细高兴地说。
“今年的产量很不错,个头也挺大,我们把工厂直接建在田间地头,每百亩就可以给当地的村民增收45万到50万元,主要是想让更多的农民跟着我们种,我们起到一个带头作用,让农民更有信心种。通过加工,不仅延长了销售时间,扩大了销售半径,附加值还增加了30%至40%。”林国新说。
目前,林国新冷冻槟榔芋系列产品每年可以带来3000万的营收,吸引周边村民 60多人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些都讲到我们心坎上了,都是我们发展农业实实在在需要的支持,让我们发展更有信心。”林国新说。
不仅是管阳,福鼎槟榔芋已经成为福鼎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福鼎市槟榔芋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可种槟榔芋面积15万亩,轮作一年7.5万亩,产量11.25万吨,可实现产值13.5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都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为我们发展槟榔芋特色产业也指明了方向,我们通过加工业带动,形成福鼎槟榔芋‘一二三’产业链,鲜芋和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港澳、东南亚地区,极具市场竞争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福鼎槟榔芋协会会长缪进金说。
学习手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企业负责人共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感受到他们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对发展好产业有着十足的信心,信心就来自于党的好政策,来自实实在在的增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宁德山海资源禀赋,孕育出许多独具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地标产品也位居全国设区市首位,这是宁德乡村振兴的宝贵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既要因地制宜,又要与时俱进,在保持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要在生产技术、销售模式上创新,运用好工业化、互联网等现代工具,发挥好科特派、乡村振兴指导员等作用,助力农业提档升级,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蔡丽军 文/图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