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科普宁德 | 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如何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2022-11-23 08:04 来源:科普中国

近期,国内多地新冠新发病例数又有上升趋势,不少人因此感到不安。不过,新冠病毒可防可控,只要我们正确、及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就完全可以降低感染几率。“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疫情期间,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我们的家人。

就目前而言,个人防护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接种新冠疫苗。但很多人对新冠疫苗存在各种疑虑,下文我试着做些解答。

01

关于疫苗的6问6答

1.老人、基础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特殊人群,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

60岁及以上人群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目前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已获得用于老年人的相关数据,证实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患者,如果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不处于急性发病期的情况下,则不作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人群,建议接种

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受损,这个人群的疫苗保护效果可能会降低。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内容,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1]

疫苗上市早期,因为数据不足,曾建议部分特殊健康状况人群暂缓接种新冠疫苗。而今,世界各地大量真实数据告诉我们,相关人群完成基础免疫并接种加强针之后,即使感染新冠也可以极大降低重症发生的概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致死的可能性。

2.去哪里打疫苗?

新冠疫苗可以在很多机构接种,常规接种地点包括有预防保健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部分疾控中心和民营医院设立的接种门诊,以及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设置的集中接种点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具体接种单位信息可通过电话咨询当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具体来说,你可以:

1)拨打“114”查询所在区县的疾控中心电话或街道的接种门诊电话咨询;


2)在网页版地图或手机地图软件查询所在区县的疾控中心电话或街道的接种门诊电话咨询;


3)拨打区县疾控中心官网咨询热线查询接种门诊信息;


4)部分本地手机小程序可线上预约新冠疫苗接种,具体信息可在网上查询。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3.哪些人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

确实有些人群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比如说,对疫苗成分,或者生产工艺中所使用到的成分过敏的人,曾经出现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的人,正在发热、急性疾病发作或者处于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人,妊娠期妇女等等,具体的可以咨询疫苗接种单位的医生[2]

4.目前,有哪些新冠疫苗可以选择?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新冠疫苗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包括针剂和吸入剂型),居民可以根据接种单位疫苗供应情况和接种剂次要求,选择接种,具体信息如下:

基础免疫与加强针可选疫苗列表(根据培训材料与公开报道整理)。图片来源:作者自制(点击查看大图)

5.为什么要打加强针?

接种疫苗后,我们的身体中会产生对抗病毒的“抗体”,但随着时间推移,体内的抗体会慢慢被代谢掉,导致保护效果减弱[3, 4]。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接种加强针来“巩固”我们的免疫系统,获得更好的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允许接种加强针的人群为接种过2剂灭活或1剂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人群,接种加强针应与最后一次接种间隔≥6个月

6.接种完疫苗后要注意什么?

接种疫苗后要观察身体情况,如果出现接种部位疼痛、低热等情况,一般对症处理即可;若出现严重不适要尽快就医。由于疫苗和洗手、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一样,都是降低感染病毒机率的措施,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日常的卫生习惯仍不能放松。

02

除了打疫苗,这4点也很重要!

接种疫苗可以算得上是个人应对新冠疫情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除了这个步骤之外,在疫情期间,其他的一些卫生细节也不能放松:

1.正确佩戴口罩

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液滴和气溶胶传播

[5]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佩戴口罩”这种简单的物理方法,阻断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对降低新冠风险的有效性

[6, 7, 8]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获得保护。一般没必要使用更高级的N95或KN95口罩,因为长期佩戴这些口罩可能会出现包括头疼在内的不适症状[9]

2.洗手很重要

新冠病毒除了会随着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给其他人外,也会通过手部接触到新冠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再接触眼、鼻、嘴后传播[10]。有研究发现,改善手部卫生会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也就是减少病毒感染风险[11, 12]

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持手部卫生,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从而降低与病毒接触可能[13]

3.保持社交距离

与新冠病毒感染者保持密切接触就存在较高的被传染风险,因此保持社交距离就很重要。研究发现,只要间隔1.5米就能将病毒感染风险降低5倍,而每增加1米间隔就能将风险再降低一倍[14]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是“物理社交距离”,人与人之间决不应因新冠病毒导致情感层面出现隔阂。

4.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不容易得病”的说法同样适用于新冠肺炎。研究发现,无论身在高感染风险地区,还是在低感染风险地区,只要定期锻炼就可以降低患病和死亡风险,并提高治愈率[15]

但是任何运动都要记得“适度”,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可能并不会对免疫系统提供帮助,反而增加疾病风险[16, 17]。除此之外,刚才提到的物理防护措施也不要忘了。

其实,这些措施不光是从疫情开始后就被不断提及,也是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们并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事情。做到这些,就不必对新冠病毒感到特别恐惧。

总而言之,我们既要重视病毒对健康的威胁,也应该同等重视预防病毒感染的方式。同时,我们也要记得。这些措施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别人。

参考文献:


[1]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03-29.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103/c2febfd04fc5498f916b1be080905771.shtml

[2]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问答(2021年3月31日更新)[EB/OL].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04-01. http://www.nhc.gov.cn/wjw/hygq/202104/8e62004e41d648d5a084b3fb7bf098ea.shtml

[3] Can, Gunay et al. “Waning effectiveness of CoronaVac in real life: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health care workers.” Vaccine vol. 40,18 (2022): 2574-2579. doi:10.1016/j.vaccine.2022.03.032

[4] Suah, Jing Lian et al. “Waning COVID-19 Vaccine Effectiveness for BNT162b2 and CoronaVac in Malaysia: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IJID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119 (2022): 69-76. doi:10.1016/j.ijid.2022.03.028

[5] Meyerowitz, Eric A et a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 Review of Viral, Host,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vol. 174,1 (2021): 69-79. doi:10.7326/M20-5008

[6] Wang, Yuxin et al. “How effective is a mask in preventing COVID-19 infection?.” Medical devices & sensors vol. 4,1 (2021): e10163. doi:10.1002/mds3.10163

[7] Andrejko, Kristin L et al. “Effectiveness of Face Mask or Respirator Use in Indoor Public Settings for Preven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 California, February-December 2021.”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vol. 71,6 212-216. 11 Feb. 2022, doi:10.15585/mmwr.mm7106e1

[8] Leech, Gavin et al. “Mask wearing in community settings reduces SARS-CoV-2 transmi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19,23 (2022): e2119266119. doi:10.1073/pnas.2119266119

[9] Kunstler, Breanne et al. “P2/N95 respirators & surgical masks to prevent SARS-CoV-2 infection: Effectiveness & adverse effects.” Infection, disease & health vol. 27,2 (2022): 81-95. doi:10.1016/j.idh.2022.01.001

[10] Natnael, Tarikuwa et al. “Hand hygiene practic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barbers and beauty salon workers in Ethiopia.” PloS one vol. 17,7 e0269225. 1 Jul. 2022, doi:10.1371/journal.pone.0269225

[11] Gozdzielewska, Lucyna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h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community transmission or acquisi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 or influenza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public health vol. 22,1 1283. 2 Jul. 2022, doi:10.1186/s12889-022-13667-y

[12] Beale, Sarah et al. “Hand Hygiene Practices and the Risk of Human Coronavirus Infections in a UK Community Cohort.” Wellcome Open Research vol. 5 98. 22 Jun. 2021, doi:10.12688/wellcomeopenres.15796.2

[13] Toney-Butler TJ, Gasner A, Carver N. Hand Hygiene. [Updated 2022 Aug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70254/

[14] Sun, Kai Sin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levels of social distancing measures: a scoping review of global evidence from earlier stage of COVID-19 pandemic.” BMJ open vol. 12,4 e053938. 11 Apr. 2022, doi:10.1136/bmjopen-2021-053938

[15] doi:10.1371/journal.pone.0275425

[16] Rahmati-Ahmadabad, Saleh, and Fahimeh Hosseini. “Exercise against SARS-CoV-2 (COVID-19): Does workout intensity matter? (A mini review of some indirect evidence related to obesity).” Obesity medicine vol. 19 (2020): 100245. doi:10.1016/j.obmed.2020.100245

[17] Martin, Stephen A et al. “Exercise and respiratory tract viral infections.”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vol. 37,4 (2009): 157-64. doi:10.1097/JES.0b013e3181b7b57b


来源: 科普中国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