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中国年宁德味丨许一跃:霞浦年俗略说

2023-01-28 21:24 来源:霞浦县融媒体中心

霞浦与别地一样,过年必须燃放鞭炮。中国自汉代开始就有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南梁人宗檩在《荆梦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魔。”古代人放的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里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到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霞浦春节燃放鞭炮从大年三十晚至初五,天天放,初五至元宵,逢有意义节时就放。鞭炮形式多样,响声震天。

燃放鞭炮不仅增添了年节的热闹气氛,而且还有避灾驱邪寓意。与燃放鞭炮一样,祭灶、贴春联、贴门画、给晚辈压岁钱、接送财神爷等也是为了避灾镇邪保平安。

祭灶包括辞灶、接灶。祭灶表达了人们祈盼过上幸福好日子的美好愿望。传说,灶王爷是由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霞浦祭灶时间排在十二月廿三至廿六,有“官三民四乞丐六的”说法。十二月廿三,各灶王爷要上天庭汇报所在家的善恶行为,为让他说好话,家家户户就把腊月廿三或廿十四作为“小年”,并备诸多甜而黏的食品供奉灶王神像前,意为糊住灶王爷的嘴。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又会带着吉凶祸福及天上诸神一并返回人间。所以,家家户户又要摆仪式接灶。

霞浦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与门画。贴春联是从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刻着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传说,第一个在桃片上写对联的是后蜀皇帝孟昶,他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称为我国第一幅春联。近年来,有人认为,楹联是唐白水仙陈蓬(隐居霞浦后岐山)所创。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用意是镇恶驱邪。霞浦方言“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压镇邪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让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财神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仙。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因而霞浦人要在这一天晚上置办酒席,举行颇为庄重的接财神仪式。这一天,人们特别是商人最忙碌,会携着大包小包的重礼,寻找着最灵最能保佑赚钱的菩萨磕头烧香……这天,也有人举行送穷神仪式,他们把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放鞭炮,叫作“崩穷”,祝愿新的一年发财。

另外,舞狮舞龙、举铁枝、穿新衣、吃甜汤、看戏、走家串户主要是表现了年节的喜庆。

霞浦春节常有舞狮舞龙、举铁枝的习俗。相传,过年舞狮活动始于明代,当新旧年之交,会窜出怪兽,危害人间,老百姓就用舞兽中之王狮子的办法驱赶怪兽。于是,这种年俗便流传至今。霞浦除有舞狮舞龙年俗外,还有举铁枝。过去每逢春节,三沙和城关都有举铁枝活动。在敲锣打鼓吹奏下,铁枝穿过大街小巷,热热闹闹的祝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人人都爱穿新衣,把霞浦大街小巷映衬得五彩缤纷。早餐,一家人一起吃甜糕汤,吃甜糍汤,这叫“团团圆圆”;午餐、晚餐一般不用煮,就热着吃除夕晚上剩下的饭菜,人们将之称作“年年有余”。

大概在年底的十二月二十二、三,霞浦很多村落领头人都会去外地与某戏班洽谈,与戏班老板定下“正月头”来演出的事宜。演出的剧目,要选有大团圆结局的,演的时间很长,一般都是从初一演到初五。五天时间里,演员轮流吃“百家饭”。无论哪一家,村民都很热情,都把演员当成“正月头”的贵客。给戏班的钱是大家集资的,领头人包好红包,在戏班要走时,将钱送于戏班老板手上,并燃放鞭炮,欢送戏班。

霞浦有些地方有不扫地的风俗,由它脏去,却相互走家串户去拜年。拜年可以一直延续到初七、八。拜年一般是“先近亲后远亲”。到谁家,谁都会热情慷慨,对上门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会殷勤款待,摆好花生、老鼠糖、瓜子、甘蔗之类,由来客尽情地吃。说是让大家“甜甜嘴”,渴望乡里乡亲一年到头都能甜甜蜜蜜。初三、初四起,人们就到处游玩了。左邻右居三五成群玩纸牌、搓麻将等等,尽情地消遣娱乐,一般乐到“元宵”之时(正月十五)才停止。

作者

许一跃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学高级教师

霞浦县方言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霞浦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宁芬

审核:林翠慧 林珺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