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 宁德:奏响最强音 集聚新动能
“林场里三棵并排挺拔的杉树,蕴藏着温暖深切的关怀,铭刻着难忘的历史诗篇。”宣讲员黄娟娟每次讲起周宁黄振芳家庭林场“三棵树”的故事,都难掩激动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三次来到黄娟娟祖父黄振芳创建的家庭林场考察,并亲手种下三棵杉树苗。如今,三棵杉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三棵树”的故事也通过“闽东事天下理·新思想我来讲”宣讲活动走进更多人心中。
这不仅仅是黄娟娟的家庭故事,更是闽东高起点谋划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德实践基地建设、高标准推动工作落实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创新理论如何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记者从6日在宁德召开的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德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获悉,宁德实践基地自去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宁德作为新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把研究阐释新思想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有机贯通,高起点谋划基地建设、高标准推动工作落实,在理论学习、思想溯源、学术研究、宣传阐释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浸润人心。
“30多年来,宁德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每一点变化、每一步发展,都得益于新思想的浸润滋养。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研究中心实践基地、社科联等的独特优势,从研究的角度、学术的角度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多具有含金量的意见建议,为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宁德市委书记、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德实践基地主任梁伟新说。
形式“活”起来
内容“实”起来
闽东事天下理,新思想我来讲。
在蕉城,一支具有闽东特色的畲歌畲语理论宣讲轻骑兵常年活跃在乡间地头。
“一笔来写讲分明,党的政策实是真。二十大会开得好,全国人民大宽心……”振奋人心的说唱畲族歌曲在霍童镇邑坂村理论长廊中萦绕,畲歌畲语理论宣讲轻骑兵的畲族姑娘们正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畲歌畲语理论宣讲轻骑兵由全区38个畲族建制村中遴选的畲族党员干部、群众组成,我们努力用畲歌畲语唱响主旋律。”轻骑兵成员、畲族“双音”歌手雷清梅说。
这支在群众中叫好又叫座的宣讲轻骑兵,刚刚获评2022年度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在宣讲过程中,他们突出语言群众化、内容精准化、形式朴实化,通过“唱畲歌、讲畲语”等多元化宣讲方式,努力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添生气。
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积极推动“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教材、进课堂、进课程。“我们摘取《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等内容,自编《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读本,让学生从特色教材中加深思想感悟。同时,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融入特色水育文化中,努力践行‘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以水导行’的思想,大力倡导学生践行滴水穿石的做事之道。”校长郑芝玲由衷感叹。
以学习小镇为引领,寿宁“难忘下党”小分队在深化“五个一”宣讲教育培训机制(重走一段连心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的基础上,探索“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四同”党性教育新模式,采取互动式、体验式、讨论式、访谈式等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宣讲培训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在霞浦,“霞小宣”理论宣讲队伍制定标准化服务“菜单”,推出组合式、沉浸式、分享式、嵌入式、媒体式、跟进式“宣讲套餐”,开展“案例式”教学,活用闽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成功打造长沙书苑、七星渔排等理论宣讲示范点。
“振兴闽东,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去年以来,市委讲师团以‘闽东事天下理·新思想我来讲’宣讲活动为载体,持续实施理论进基层‘百千万’工程,组织开展宣传宣讲活动超万场次。其中,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活动4300多场次。”宁德市委讲师团团长、宁德实践基地副主任陈庆义说,市里还创新理论宣讲载体,发挥学习大军草根性、群众性、广泛性特点,强化原创特色,丰富传播形式。同时,利用农村“村村响”广播,开设“空中课堂”节目,打通理论进基层“最后一公里”。
阵地“实”起来
队伍“强”起来
入选全国“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的福建原创歌剧《鸾峰桥》2月28日和3月1日在京展演,成功圈粉。
在中央歌剧院,这部四幕八场的原创歌剧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宁德地委主要领导一行深入下党乡实地调研指导为背景,讲述了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奋力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
让观众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接受新思想熏陶,歌剧《鸾峰桥》只是宁德构建多行业、多层次、跨领域的“大宣讲”格局的一个典型。
举办《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求是》《党建》杂志和《福建日报》等报刊推出系列重要理论文章、组织“摆脱贫困”主题展览参观、复排复演《山海的交响》、编排《鸾峰桥》歌剧、协助拍摄《那山那海》《连家船民的美好生活》影视剧……为打造学习宣传研究新思想的理论高地、传播高地,宁德通过“四下基层+宣讲”“志愿服务+宣讲”“理论+文艺”,推动总书记的宁德实践和宁德故事全员学习、全民传承,让宣讲更贴心更走心。
做好新时代理论宣讲,关键在人。
宁德结合实施百个乡镇党校、百所党员夜校、百个草根宣讲团、百支乡村工作队上门送学等“四个一百”行动,探索把更多理论素养高、讲得精准生动的专家学者吸纳进来,把更多讲得走心、具有基层宣讲经验的土专家、草根明星、宣讲名嘴吸纳进来,不断壮大宣传宣讲队伍,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地开展宣传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组织理论宣讲轻骑兵“文艺星”“巾帼美”等分队深入一线举办“闽山闽水物华新”《山海的交响》系列展演,到举办全市“全面争优争先争效 奋力谱写宁德篇章”主题宣讲,再到承办全省首场“争优争先争效 机关党员在行动”主题宣讲,宁德深入实施新思想溯源工程,探索开展前瞻性、对策性、应用性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原创性、特色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汇聚起谱写“宁德篇章”的磅礴力量。
宁德师范学院积极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校级科研项目中专门开设新思想研究专项,成立5支协同创新团队。院长魏远竹建议:“进一步整合闽东学术资源,增强研究阐释的合力,通过设立相应的协同创新中心、联合课题组等方式加强政产学研融合。”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打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实践与探索”16门特色课程,开发“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人民情怀”的下党学习小镇“5+1”专题课程。“我们将努力编好特色教材、特色案例,推出极具宁德特色的新思想系列课程‘菜单’,由各地各单位‘点单’,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坚持不懈用新思想凝心铸魂。”常务副校(院)长李伏养说。
如何把理论学习成果进一步体现在弘扬主旋律上、助力高质量发展上和促进作风建设上?
统筹研究力量,集聚发展动能。宁德一方面整合社科理论工作资源,探索建立与国内、省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沟通合作机制,努力构建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创新的社科理论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按照溯源性、实践性、代表性原则,遴选设立首批21个特色鲜明的实践点,为开展专题研究、理论引领、实践探索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拓展实践工作触角,统筹整合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等资源,形成层次分明、分布广泛、特色鲜明、覆盖城乡的实践基地工作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理论进基层‘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培育和工作力量保障,不断推动实践基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宁德市社科联主席、宁德实践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邱树添说。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