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闽东之光 | 一纸油扇 几多清凉

2023-09-11 11:34 来源:闽东日报

官埔油扇

9月7日,在福安市城北街道官埔村的小弄堂里,官埔油扇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林少殊正和母亲分工制作扇骨、裱褙,赶制订单。

“每年厦门南普陀菩提书院都会通过网络找我们定制‘无上清凉’主题的油扇5000把,目前正在加紧赶制。”林少殊说。

在闽东,福安官埔油扇因其样式独特、轻便称手而备受欢迎。虽然这项传统手工艺一度式微,但随着网络的牵线搭桥以及“国潮”的兴起,福安官埔油扇近来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在火热的“夏日经济”中分得一杯羹,寻得更好的传承方向。

小物件也要严把质量关

扇面制作

空调普及之前,扇子是消夏必备品。今夏气温居高不下,非遗文化也带来阵阵热潮,官埔油扇在电商平台十分畅销。

轻摇着一柄制作好的油扇,林少殊的思绪也慢慢沉浸过往。他介绍说,官埔油扇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手工制扇技艺在官埔村世代传承,上世纪70年代后期,是官埔油扇最为红火的日子,村里一度有几十家油扇坊。微风过处,家家户户门前一串串五颜六色的油扇随风摇晃,远远望去,别有一番景致。

官埔油扇制作工艺细腻,流程复杂,分取料、做扇骨、裱褙、画扇画、上油晾干等五大步骤,其中又细分为36个小工序。油扇骨架做好后,要用吸水性和韧性较好的棉纸对扇面、扇底进行裱褙,扇子也就雏形初具。晒干后,匠人还要在扇面画上花草图案,题写“雅言佳句”,再刷上一层桐油,整把油扇显得既轻盈又鲜亮。

林少殊强调说,别小看油扇是个小物件,扇骨架必须提前准备,材料要用成材两年以上的毛竹,制作起来才不会变形,“每年到了竹子砍伐的季节,我们都要上竹山去订购竹子,确保油扇的质量。”

保护福安文化的一张名片

林少殊在晾晒油扇

值得一提的是,官埔油扇与福安独特的“送节”传统民俗结下了悠久的情缘。过去,福安民间迎亲娶媳,官埔油扇是必不可少的礼品,女方所有的亲属人人有份,而且大中小各种规格品种都要齐全,寓意一家老小数代同堂。

目前,官埔村的油扇作坊仅存3家,每月产量3000多把,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对此,福建省亚太科学院高级研究员赵天跃分析说,手工艺品有其生命周期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凋零是正常的,但如果能找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或观赏品位,契合当下文化,就绝不会消亡。

赵天跃说,扇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符号,它不但有观赏性,还有保健功能。实践证明,经常摇扇子可以促进上肢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灵活性,减少肩周炎的发生。他认为,只要围绕生活需求与艺术品位作出改变,小小的油扇也能迎来新的发展。

为了保护这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福安市文化部门于2005年将官埔油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2008年6月,当地启动官埔油扇抢救保护与发展方案,将完整的工艺流程制作成光盘。同时,建立油扇场基地,请老艺匠传授工艺,鼓励下一代参与技艺的传承。2022年1月,“福安官埔油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来福安旅游,官埔油扇可是最具代表性的手信之一。

新机遇带来新需求

林少殊和母亲分享新订单

如何让官埔油扇重新回到消费者手中,林少殊想到了互联网。他说,得益于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交互,如今传统工艺前所未有地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诸多类似沉浸式展示的文旅新业态、新玩法,都为官埔油扇这种老手艺“火”起来、“活”下去提供了机遇。

“端午是一年中油扇需求量最大的时段,我们现在和电商客户合作,端午节前一个月他们就打来了预订单。”林少殊说,今年进入6月之后,他一家都在忙着赶工制作油扇,价格也是一路走俏,如今一把能卖到十几元。8月4日,官埔油扇还走进了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进一步打响在福安之外的知名度。

随着市场的扩大,消费者对油扇的样式也有了不同的需求,集书法、绘画于一扇的官埔油扇逐渐从日用品演变为礼仪用品、艺术品。山水、花鸟、诗文等不同的扇面画,表达不同的意境,用于不同的场合。作画者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扇面的特定空间范围中的画面安排,精思巧构。同时,用于制作扇面的拷贝纸轻、薄、透、滑,无疑又增加了油扇制作的难度。

但对林少殊来说,只要能让官埔油扇维系热销、让手中的技艺传承下去,就算是“在拷贝纸上做道场”,他也会想办法进行技术创新。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官埔油扇,福安市城北街道专程组织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定期开展特色课程、举办文化体验展,介绍油扇的历史及其内蕴的风俗。就是再忙,林少殊也都积极参加。

“一纸油扇,几多清凉”,林少殊说,暑假期间陆续有很多孩子来参观油扇的制作,他也尝试着教孩子们一些扇面书画的小技巧,为技艺传承积蓄新生力量。“现在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很多,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我对官埔油扇的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庄严 雷津慧 文/图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