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 | 屏南:人才输出作品 流量引进乡村
近年来,屏南县厚植人才“沃土”,吸引了一批文化能人扎根乡村,把文化艺术融入乡村建设中
青山云雾一重重,雨廊长长似卧虹。土墙黛瓦新颜焕,柿柿如意挂朱红……”晚秋时节,走进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伴着村歌《云四坪》悠扬的曲调,游客慢步村中巷道,感受着歌中意境与村庄的完美融合。
“我在网络里听过这首歌无数遍,今天身临其境了,四坪村这种开门见山、推窗临水的生活场景就是我一直追求的诗与远方。”来自上海的游客袁清华感慨道。
歌曲《云四坪》不仅唱出了四坪村的秀美风光,也折射出四坪村的蝶变历程。四坪村曾是个典型的“空心村”,没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一个无人问津的偏远小山村如何在短短几年逆袭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实现从“后进生”到“先行者”的完美蜕变?
近年来,屏南县坚持抓调研破难题,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三创三引”引才机制,出台落实“一事一议”、支持文创人才发展十条措施等人才政策,充分发挥林正碌、程美信、陈子劲、张勇等文创产业领军人才团队资源优势,累计修缮改造老屋310余栋,变为咖啡屋、酒吧、餐馆、民宿、研学基地等,掀起了乡村现代化的“屏南浪潮”。其中,四坪村引进松韩屋民宿、浅草棠民宿、潇然法式面包、爱故乡书吧、马小花茶话社、星空文化馆等新兴业态,激活了村庄发展活力,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本真的山水人文生态、包容的引才爱才环境、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屏南成为火热的文艺聚集地、创作发生地,包括孙恒、谢朋举、陈金灿等一批音乐创作人和文艺团队纷纷把创作目光瞄准屏南,他们用镜头展现屏南大美风光、用歌词礼赞传统农耕文明、用曲调传递村民淳朴热情。
乡村成就人才,人才成就乡村。《晚安龙潭》《梦墘头》《大美白玉》《爱在前洋》《茶盐古道》《郑洋村歌》《普岭赞歌》《村头,我可爱的家乡》……一首首富有地方特色的MV歌曲应运而生,在抖音、微信等媒体平台迅速转载刷屏,带动龙潭、四坪、白玉、前洋、墘头等传统村落火爆出圈、走进大众视野,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前来一睹古村“芳容”。
同时,屏南县通过高位嫁接校地合作人才资源、深入实践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等举措,为广大有志于乡建工作的人才提供了“绿色通道”和广阔天地。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毛华磊和王润家基于前汾溪村的美育实践作品《乡野艺校——以文教助力乡村振兴》,在第十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乡村振兴专项成长组“铜奖”;第三期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营员吴翰洁的调研文章《打碎与重塑:我的屏南十日》,引发众多青年学者对乡建工作的深入思考。
发生在屏南大地上的人才引领乡村振兴故事,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取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文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屏南路径》被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列为现场教学教材,著名作家沉洲以一部反映屏南山乡巨变的《乡村造梦记》成功摘得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长篇奖,进一步将屏南乡村振兴实践推向新时代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舞台中央”,屏南县也荣膺2023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村歌、课题项目、教学教材、文学报告,一批批文艺作品“引流造势”,屏南全域旅游呈现多点开花、如火如荼之势。“以前在村里难得看到一个人影,现在村里每天人来人往,我们的土特产也值钱了。国庆期间,我在家门口卖苹果柿每天收入达500多元。”熙岭乡龙潭村村民陈官钻脸上溢满着笑容,71岁的他从未想过村里会发生这样喜人变化。
截至9月,今年屏南县已接待游客约41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8亿元。文艺作品的“软实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我们将继续推动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与片区党委制度集成发挥作用,落实好《屏南县支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若干措施》等政策,持续打造具有屏南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和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文化高地,不断为乡村振兴加载动力引擎、注入澎湃的文化力量。”屏南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詹妙珠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