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宁德观察·乡村振兴 | “山海经”,闽东这么念!

2024-04-18 15:00 来源:闽东日报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的发展思路,聚焦“三产三新三链”融合发展,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强县富民工程,乡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去年,全市“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300亿元,累计培育形成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5个、十亿强镇24个、亿元强村50个。

近日,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记者走进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村、古田县大桥镇等乡村振兴的火热前沿,聚焦我市乡村如何坚持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摸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夕阳下的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 王志凌 摄

唱响山歌 

绿水青山间走出生态富民路

2023年的秋冬,四坪村可以用“爆红”两个字来形容。红澄澄的柿子掩映在黄墙黛瓦中,与素雅的古民居交相辉映,每逢周末村里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两三个月时间,迎来30多万游客,这对于四坪村的村民而言,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果当年没有走文创之路,我们完全看不到这样的盛景。”四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家如想起6年多前的村庄仍感慨不已,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人口大量外流,村庄仅余十几人留守,被笑称“十八老汉护古村”。

为何偏远落后的“空心村”会成为充满活力的“网红村”?为何工业文明时代的“弱鸟”会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靓鸟”?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一语道出其中奥秘:“很多人认为村庄‘净是土’,但在我们看来‘是净土’。”

这个“净土”既指好生态,也指千百年来孕育滋养的乡土文化。立足这两个重量级先天条件,2015年以来,屏南通过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有效把握城乡融合与生态转型的时代机遇,以古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创意为引线,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017年,四坪村加入文创行列,围绕“引进高人、发动主人、引来新人、召回亲人”这一主线,突出“聚心、聚力、聚智”,推行“党委政府+村两委+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建设发展模式,让山村从绝境走向新生。

目前,四坪村的常住人口已从10多人恢复到200多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增加至31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0.7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6万元。2023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1500万元。

闽东多山,“九山半水半分田”注定了我市无法像平原地区那样发展大规模农业产业。与此同时,大山馈赠了丰富的物种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依托生态茶园,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路子,短短几年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寿宁县大安乡亭溪村依托富硒富锌土壤资源,种植硒锌农产品,促进农业扩面提质增效;柘荣县东源乡绸岭村大力挖掘长寿元素,打造休闲宜居的田园风光,做大做强康养旅游业……如今,在闽东大地上,以绿水青山涵养“金山银山”的发展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四坪村乡野间挂满枝头的柿子引来许多游客到访 李锐 摄

念好海经

勾画耕海牧渔新蓝图

晚春时节,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村紫菜采收完毕,渔民抓紧晴好天气,清洁生产设备,为下半年生产做足准备。

“去年底至今年春季,我们村共养殖紫菜约3000多亩,产值约4000万元。”筼筜村党总支书记黄友惊说。筼筜村位于福鼎东南沿海,是福鼎坛紫菜的主产区,这里产出的紫菜口感好、品质佳,深受消费者青睐。

但在2015年左右,筼筜村的紫菜产业也一度陷入瓶颈。由于养殖区气候变化,部分养殖户不规范养殖,紫菜发生烂苗绝收等现象,养殖户纷纷退出、转战外地。为帮助渔民树立信心,福鼎市海洋渔业部门连续3年在筼筜村开展坛紫菜差异化养殖示范推广,合理规范养殖密度和采苗时间,并推广玻璃钢紫菜养殖技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使筼筜海区紫菜养殖重获“新生”。除了紫菜,筼筜村还发展海带等特色产业。202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约21560元。

宁德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046公里,均占全省1/3左右。靠海吃海、走向深蓝,我市各地积极推动沿海经济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海岛渔村乡村振兴。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渔业总产量1116482吨,同比增长4.12%;渔业经济总产值为623.41亿元,增长1.7%;渔民人均收入30812元,增长6.7%。

在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市各地也正奋力开创渔旅融合新篇章。

“五一”假期临近,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迎来民宿“预定热”,该村以海为媒,建成各类民宿45家,民宿经济方兴未艾;在福鼎市沙埕镇小白鹭村,村民依托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与渔文化内涵,全力打造小白鹭海滨度假村,先后获评“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福建金牌旅游村”等荣誉……

为支持海岛渔村发展,我市出台《关于支持海岛振兴的九条措施》,编制《宁德市海上渔业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持续完善海岛渔村基础设施,积极探索渔旅、民宿+摄影等融合发展模式,培育旅游新业态,支持创建金牌旅游村,加大相关文旅活动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海岛渔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向“新”而行

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立足“山海”,突出“特色”,关键还要高质量发展。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不高,一直制约着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破题突围?我市全面实施“八个一”工程,深化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升级。

春日暖暖,春风煦煦。在古田县大桥镇,一座座菇棚井然有序,菇房内菌棒排列齐整,朵朵银耳如花绽放,散发阵阵清香。

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主管李鹏需要每日巡检,他会观察各个菇棚银耳的生长情况,并实时通过自动化设备对温度湿度进行调节。

有十多年银耳种植经验的李鹏亲历了银耳种植模式的转变,“最早的菇棚多以木为架、茅草盖顶,浇水、通风、灭蚊都靠人工。由于生产条件简陋,加上银耳娇贵,菌棒容易受到杂菌感染,稍不留神就影响收成。现在依托智能化生产我一个人就能管理100多间菇房。”

大桥镇人工栽培银耳历史悠久,是古田银耳的发祥地和主产区,素有“银耳之乡”的美誉。全镇从事银耳生产及相关行业的农户达70%以上,年种植银耳约4亿袋。

作为银耳生产重镇,近年来,大桥紧扣古田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按照“五化”要求,全面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全镇已形成“银耳辅料—菌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产业链总产值约30亿元。

平畴织锦绣,沃野满目“新”。2023年,我市发布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蓝皮书5部,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两品一标”82个,建立农作物主推品种核心展示示范片67个,完成福鼎市国家及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新建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63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37%,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92%。

运用物联网技术,葡萄种植基地实现现代化全程管控;农户直播销售食用菌,几小时一售而空;扫描追溯码,就能了解太子参“前世今生”……从山区到沿海,从农业企业到农业科研机构,闽东大地处处彰显着现代农业的活力,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记者手记

>>>

彰显产业特色 实现产业突围

“九山半水半分田”曾经是制约闽东发展的瓶颈,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却在“山海经”的指引下,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金钥匙”“新密码”。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我市各乡村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围绕乡村特色资源、突出乡土元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同时,在产业发展中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对乡村产品的需求由单一向多元、由大众向个性、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我市各地乡村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紧紧依托各自的特色资源,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逐步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切实增强产品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