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宁德 | 一个名为“碗窑”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碗窑村地处蕉城区南部,依山傍海,毗邻世界良港三都澳,省道S228线和国道G228线贯穿全村。
物质文化遗产龙窑——区级不可移动文物点。以斜卧似龙而得名,繁荣时多达30余座,是古龙窑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明末清初,先民从闽南一带(以泉州地区为主)迁徙而来,沿溪而居,垦荒拓业,古称“杨溪”;后因建窑制碗而扬名,村名“碗窑”,至今已有400年历史,历经繁衍生息,人丁多达6000余人,历史人物有清代优贡蔡英资、太学生蔡步圣等,至今仍保留着诸多闽南习俗,是闽东地区的“闽南方言岛”。
碗盒屋(亦称“匣钵屋”)——全国鲜有的特色民居建筑。碗窑先民因地制宜,利用烧窑生产劳动中废弃的匣钵砌墙,建造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民居,现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五梅花”古厝,始建于清代的五座古厝,是目前碗窑保存较为完好、又杂糅了闽东和闽南文化底蕴的古厝,占地呈梅花状布局,故称“五梅花”。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随着三都澳的开埠,碗窑瓷业迅速发展,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成为闻名遐迩的制瓷之乡,于2019年获评第六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石山宫(亦称“观音亭”)——区级不可移动文物点。扩建于清乾隆年间,宫内有一奇石犹如“童子拜观音”,故名石山宫。宫内古戏台顶部的藻井更是巧夺天工,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碗窑村历代先民勤劳淳朴,坚毅勇敢,秉承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以“客人”的独特身份开创了碗窑基业,赓续历史文脉,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碗板龙、白眉青狮、制瓷技艺已成功入选蕉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眉青狮——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眉青狮素有“狮王”之称,舞狮动作揉合了闽南南拳永春派拳法,自创一套“一空拳五兵器”的独有舞狮套路,其与广东佛山的武狮独树一帜,是中国特有的武术与杂技相结合的非遗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碗板龙碗板龙(亦称“纸龙”)——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碗窑先民就地取材,利用摆放碗坯的长条型木板为基座、用竹篾编织龙骨、以白纸糊制龙身,分龙珠,龙头、龙身和龙尾四部分,一般是由30节左右连接组成,多时有50余节,长达150米。每年元宵节举行舞龙活动,至今已延续了几个世纪,展现了碗窑先民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
铁枝——始于清乾隆年间,将人文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是碗窑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承载着璀璨的历史积淀,代表着英勇质朴的民族品格。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图片:柳 歌 文字:郑建平 林友斌
编辑: 陈姜燕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