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三中·促改革”系列成果展示①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创新实践
宁德市持之以恒传承践行“四下基层”这一“传家宝”,引领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破解难题、服务发展,推动这一重要制度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相关经验做法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市域案例“二十佳”,2023年福建省综合示范改革优秀案例。
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
完善理论武装机制
青年干部在苏墩村党群议事长亭收集民情
突出凝心铸魂。坚决扛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责任担当,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每半年开展一次“回头看”、每年召开一次座谈会,回顾总结、校准偏差,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突出追根溯源。系统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开创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实践,打造形成“一个总馆”(摆脱贫困主题展览)+“若干特色馆”(寿宁下党“学习小镇”、古田“四下基层”主题馆等21个特色实践点)学习载体,并成功举办《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三库+碳库”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等,进一步引导闽东干部群众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宁德故事”“宁德实践”,在追根溯源中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突出走心走实。在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作宣讲、上党课的基础上,创新组建“学习大军”“理论宣讲轻骑兵”,全覆盖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闽东事天下理·新思想我来讲”主题宣讲活动,复排复演《山海的交响》、编排《鸾峰桥》歌剧,不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走心。近五年,市领导共下基层上党课197场、宣传宣讲514次,带动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宣传宣讲8万多次,受众达400多万人次。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完善调查研究机制
青年干部“四下基层”学习农事劳作
坚持“领导领题”。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调研机制,每年围绕若干事关宁德长远发展、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问题,市领导领题开展调研,并通过工作务虚会、专题协商会、成果交流会等形式实现成果转化。比如,去年全市开展大兴调查研究中,围绕“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这一课题,全覆盖开展“三类产品”“四大产业”调研,并研究制定锂电池“7条”、不锈钢新材料“7条”、新能源汽车“6条”、铜材料“7条”等政策,得到了企业欢迎和好评。
坚持“专项破题”。坚持“先调研后决策”,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建工作专班深入调研、解剖麻雀,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比如,针对近几年固投增速下滑、环保问题整改、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等突出问题,分组深入各地开展调研,寻求破题之策;针对部分少数民族、老区、海岛群众反映的生活生产问题,广泛调研、慎重研究,出台了支持少数民族村“5条”、老区基点村“7条”、海岛村“9条”等一揽子政策。
坚持“常态答题”。市领导牵头挂钩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乡镇,结合开展“走千企、访万户、促发展”活动,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挂钩单位调研,面对面帮助送政策、理思路,定措施、破难题,带动各级领导干部责任下压、重心下沉、力量下移。建立健全责任单位、牵头单位协调推动,市政府协调推动、市委统筹决策的“四下基层”重难点问题协调落实机制,定期收集汇总基层反映的重难点“问题清单”,分题开展调研、分层分类解决,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从“被动坐诊”到“主动出诊”
完善信访接待机制
霞浦县开展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
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坚持时间、地点和人员“三固定”公开接访制度,市委书记、市长和市委专职副书记每月15日轮流公开接访群众,其他厅级领导到挂点县(市、区)开展联合接访。近五年,市领导累计接访群众2280批5016人;各地主要负责同志接待群众1638批3626人。
重点问题带案下访。着眼解决历史遗留信访积案和群众反映的重难点问题,市领导带头落实“三包”责任,每季度至少1次到县(市、区)、县领导每月至少1次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领导每半月至少1次到村(社区)接访群众,近五年,累计接访、下访群众近5万人,推动1224个信访积案和重点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化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的实施方案》,从访前准备、访中会商、访后督办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闭环制度,着力提升下访工作质效。
上下联动入户走访。深入开展“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市委每半年集中安排1—2天时间,组织市、县领导到挂钩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入户走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梳理形成“民愿清单”,并针对性制定化解方案,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就近解决。近五年,各级领导干部共走访群众12万户。如针对海上矛盾纠纷多、调处难度大等特点,积极延伸阵地触角,创设三都澳海上巡回法庭、海上“无讼”社区等,做到不留死角。
畅通渠道线上随访。探索建立网络民意吸纳、网民诉求反馈、网络问政监督等网上网下快速联动机制。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创新开展“线上大接访”,开通“12345”政务热线涉疫专线,累计收集群众涉疫诉求5.4万件,第一时间受理、处理、报告、反馈,办结率达100%。
从“机关会场”到“基层现场”
完善现场办公机制
汽车南站旁的口袋公园 陈健 图
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每年将80%左右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推行民生实事领导挂钩制,聚焦“四个就业”“四个增收”“四个满足”“强村富民惠民”等中心工作,每季度至少1次深入挂钩联系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现场办公,分类分批解决群众就业、就学、就医以及生活环境等急难愁盼问题。近三年,累计实施口袋公园、城市充电站、城市休闲客厅等“十个十”民生项目330多个,用“小工程”汇聚“大民生”。
着眼推动产业项目发展。坚持用“一流的服务”服务“一流的企业”,制定打响“宁德服务”《实施意见》和《年度清单》,组建6个重点服务专班和3个工作组,实行驻点办公、贴身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实行省、市重点项目“领导分包、专班推进”,全周期跟踪解决企业用工、项目报批、安征迁等问题,发扬“大干晴天、抢干阴天、巧干雨天、干好每一天”的“四干精神”,先后创下了中铜17个月点火试车、上汽宁德基地14个月首台车下线、福鼎时代当年谈判当年投产等一个个“宁德速度”。
着眼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常态化向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一书记三大员”,组织选派18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一线蹲苗壮骨、助力发展,推动人才、项目、资金等各类要素资源向基层汇聚。围绕提升治理效能、破解治理难题,集中开展“清海”等三大历史遗留问题攻坚,积极探索推出“我在宁德有亩田”“孝老食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平台”、乡村建设“工料法”等一批基层首创性改革举措,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来源:中共宁德市委改革办
编辑:林宇煌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