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畲族银器:千锤百錾造就美
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族银器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林陵祥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分享畲族银器传承与创新经验,让畲族银器传播得更广更远。
畲族银器历史悠久,自明代万历年间起即有文献记载。《福安县志》中曾述“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便是对当时民间银器制作盛况的生动描述。
“银饰和银器在畲家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重大仪式、节日还是日常生活,银饰银器都不可或缺。”林陵祥介绍,畲族银饰银器纹样精美,制作工艺讲究,非常考验手工艺人的手法和功底。
说话间,林陵祥来到工作间拿起一把银壶向记者展示。“这把银壶采用传统‘锤揲法’制作,其最大的特点是纯手工将整块银片经无数次精准锤打,一气呵成地锤出壶嘴、壶耳,无需焊接,这即是‘口耳一张打’。”
据了解,锤揲法又称“打作法”或“槌揲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金银质地较柔软、延展性较强的特点,将金银锤打出各种需要的形状。锤揲法凝结了畲族的审美文化,以手工制作的方式体现人文精神,从视觉和触觉上给人们带来一种生动而质朴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机械生产、流水线生产所无法替代的。锤揲技术不仅可以制作耳环、臂钏、杯子等小饰物,还可以用于制作瓶、炉、鼎、雕像等复杂器物,甚至是金银器上微小的纹饰也可以采用此法。
“锤揲时,将银片放置在铁砧之上,铁砧是进行锤揲时主要的垫打工具之一,我们通俗地把它称为‘铁马’。”林陵祥介绍,为精准地塑造银壶的器型,并展现出线条美感,会根据不同的器型制作不同的“铁马”。在整个过程中运用砸、拉、收、伸、放等手法,按照设计图纸将银片照器型进行精准锤打,通过对力度、手法的控制,自制工具的使用,把握器型的变化和线条的走势,并保持器物各部分的薄厚均匀不开裂,经反复过火和敲打,方可成型。锤揲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充满了灵动,使作品获得不可复制的独特效果。
在装饰技法上,林陵祥运用了将近失传的金银错工艺,其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他还创新了嵌中嵌技法,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金属进行复合镶嵌,使得画面色泽丰富,美感十足。
不仅如此,为更细腻地展现作品图案的层次,林陵祥借鉴寿山石的薄意雕,经过多次尝试,成功在仅仅100丝左右的器壁上,以錾刀为笔,精细雕琢,巧妙剔除图案周边的冗余银料,使富有层次感和画意的生动图案跃然其上。这种刻法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赋予錾刀以画笔的功能,不仅确保金银体的轻薄,又给予作品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
林陵祥制作金银器时善于向他人“取经”,将别家技艺如景泰蓝、福州大漆等融合到金银器制作中,使金银器更加实用,多姿多彩。
林陵祥幼时受家族银器文化影响,对传统文化心生向往。记忆中奶奶的发簪与爷爷旧时的虎帽,小器藏大艺。方寸之中融汇了鎏金、高浮雕錾刻、点翠、花丝镶嵌等精湛工艺,呈现出繁复细腻,栩栩如生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既自豪于家族技艺之辉煌,又感伤其逐渐失传,这份复杂情感激发了林陵祥找回并传承技艺的决心,将家族技法发扬光大。
为学习更多技艺,15岁时,林陵祥开始走访闽东老师傅,并辗转全国多地学习制作工艺。外出学习中,他发现许多银饰银器或工艺不精,或面临失传风险。为保护传承这些技艺,林陵祥还前往北京、西藏、江苏、东北等地寻找技艺传人,交流学习地方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林陵祥成功打制出“口耳一张打”银壶,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而后的日子,林陵祥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追求美的路上越走越远。“要想改进金银器制作,有所突破,就要集百家之长,从中汲取灵感,使金银器图案的画面更丰富,立体感更强。”林陵祥说。
这种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在林陵祥身上,还不断影响着他的学徒。在工作间随处可见用记号笔圈点的银壶,这些圈点寻常人肉眼看并无不妥,但在学徒眼中还可以更精进。
“金银器的制作不能浮于表面、止于眼前,而要沉下心来不断创新和提升。”林陵祥希望能够将畲族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下去并有所创新,让更多人发现畲族银器不一样的美。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