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观察 | 振兴路上的“实干者”
振兴路上的“实干者”
我市深化实行“一书记三大员”
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
引导各类人才
在乡村振兴一线大显身手
——
8月,是海蛏采收的旺季。走进福安市下白石镇行洋村,村民忙着分拣装箱,乡村振兴指导员卓庚也在为村庄的发展积极奔走着。
2022年7月,在组织的选派下,卓庚到行洋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帮助当地摆脱发展困境。行洋村枕山面海,滩涂广阔,是闽东野生蛏苗的发源地。在深入走访调研,与村两委讨论研究后,卓庚帮助行洋村确定了党支部领办的发展思路,推出“联合社+品牌+服务”的管理模式。
两年来,在卓庚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以独具特色的行洋海蛏、青蟹、南美白对虾、红美人橙为产品体系的“行洋四宝”特色品牌成功“出圈”走向市场,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驻村以来,卓庚共争取到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完成全村村道“白改黑”、河道防护栏、孝老食堂等21项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村财实现双增收,预计今年年底村财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
在我市,像卓庚这样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书记三大员”还有很多。他们怀揣热情,奔波在田间地头,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解决民生难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从露天到大棚,省、市级科技特派员,福安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张富民改写了赛岐镇象环村的葡萄种植史。
象环村避雨栽培大棚里——巨峰葡萄挂满枝头
为更好营造葡萄生长环境、提升品质与产量,这些年,张富民带领团队在福安市大力推广避雨栽培技术和葡萄专用套袋技术,引导更多农户学科技、用科技,推动葡萄产业快速发展,真正把科技动能注入田间地头。
象环村,葡萄避雨栽培大棚连绵成片,蔚为壮观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近年来,我市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实施“工作力量下沉”行动,探索建立以人才振兴为核心的制度政策体系,引导人才往基层一线流动、到乡村建功立业,着力破解乡村人才瓶颈。探索实行“一书记三大员”制度,累计选派567名驻村第一书记、72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1500多名科技特派员、398名金融助理员驻村开展服务,推动资源、人才、政策向乡村聚集,破解了一批长期困扰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激励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全国首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的基础上,我市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创新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不拘一格“用人才”,面向全社会各领域能人志士广发“英雄帖”,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
招募令一出,响应者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专家学者、致富能人、网红主播等各界优秀人才纷纷响应,在闽东大地掀起“到乡村去”的热潮。一年多来,首批选聘的559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在784个行政村落地开花,依托乡村振兴“揭榜挂帅”制度,累计推动项目落地770余个,举办讲座、培训1738场次,解决技术问题895个,带动“家门口”就业1.47万人,推进村财增收1595万元。
“我想,随着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等制度的深入实施,未来会引领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站站长、福鼎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周宏宇说。
在闽东,广阔的乡村天地正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以“一书记三大员”为主体的驻村工作队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等各类人才活跃在乡村,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献才献智,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以实干谱写乡村振兴发展和美乐章。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郭晓红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