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福建日报头版头条:下党新味

2024-09-18 17:39 来源:福建日报

下党新味

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储白珊 潘抒捷

游客在下党乡邮局前拍照 王毅 摄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村口,鸾峰桥静静矗立在日夜奔流的修竹溪上,两岸青山如黛,仍是旧时模样。然而当你和一条标语、一个画廊、一朵菌菇、一群游客不期而遇时,扑面而来的是新时代乡村的活力。

下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下党人的生活里,有三种新味道:丰裕、业兴、乐观。

路通人归

下党曾是寿宁的“西伯利亚”。山高路远,是老下党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痛。

77岁的村民王光朝吃够了没路的苦。

30多年前,老婆生孩子,家里急用钱。他挑了68斤茶干,走了几十里山路,下山去卖。

行情价是一斤三块八,结果买家知道他是下党来的,出山一趟不容易,硬要每斤少算几毛钱。不服气的老王愣是把茶又挑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他走了更远的山路去了另一个乡。这次对方出价只有两块八。不得已卖了茶的老王回到家,和老婆相顾叹气、一夜无眠。

有了出山路,才有脱贫路。引路人,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

王光朝记得,1989年7月19日近中午,习近平从离下党村还有7.5公里的平溪乡上屏峰村徒步而来,访贫问苦后,当天下午又从另一条约10公里的路披荆斩棘、徒步出山。

这画面也镌刻在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的脑海中。

刘明华退休后,当起乡里“难忘下党”主题馆的专职讲解员。每场讲解,他总会在习近平“三进下党”的线路沙盘前驻足稍久。沙盘中闪烁着一黄一白两条灯带,黄色代表车行路线,白色代表步行路线。当看到白色灯带消失、整条线路全变黄的时候,参观者无不动容——今时今日,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串起一条条“风景线”“致富线”。

说到这里,老刘更是难掩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带来关怀与希望,激发出下党人强大的内生动力。1989年底,我们开山凿壁修路,两年后结束了‘行路难’的历史,走上致富路。”

时光如白驹过隙。往后30年,下党人以干得助,滴水穿石,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2019年7月,包括刘明华、王光朝在内的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新貌。半个多月后,总书记的回信令全乡沸腾。

习近平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牢记嘱托,下党人再接再厉,推广“定制农业”,新植改植高优茶树品种,发展林下经济、新型农旅……2023年,下党乡人均纯收入又翻了一番达到26592元,是1988年的142倍。

王光朝再也不用挑茶出去卖了。68岁那年,他将自家住房改造成一间小巧精致的茶馆,从此坐在“幸福茶馆”里就能卖茶,顺便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讲下党故事。

他说,自己是“老来福”。

离家十几年的老下党人吴坤锋也回来了。

2021年,寿宁县在下党乡选定碑坑山等4个村开展“四同”活动试点。前来培训的学员与当地群众“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屋、同耕一片田、同学一个理”。

学员很多。乡里便动员村党支部领办民宿、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带头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

在泉州工作的吴坤锋听到消息,回乡牵头成立寿宁县红旅旅游专业合作社,把下党主村里20多家民宿、餐饮、文创工艺品等旅游经营实体引入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本以为再也不回下党了。可看到这几年家乡巨变,我相信,回来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吴坤锋说。

这两年,合作社用“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0多户农民和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吴坤锋每个月收入都有四五千元。今年,他担任下党主村的网格员,每月还能再增一笔收入。“老婆孩子都在身边,心定了,日子就有奔头!”

业兴人聚

下党业兴,不只是下党人思考的问题。

10年前,下党乡开创全国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模式,推出“下乡的味道”品牌。如今,“定制茶园”规模已扩至上千亩;“下乡的味道”整合了县域内农业龙头企业30家,涵盖各类农副产品28类近500种。截至去年年底,“下乡的味道”品牌对接销售产品覆盖216个城市,品牌辐射带动全县交易额累计15.98亿元。

去年年底,寿宁县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还细化了教育、医疗、交通物流、创业奖励等方面配套。目标是吸引3000名以上“新农人”回村,在培育硒锌康养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文旅产业等方面就业创业。

“去年至今,下党已经吸引79名‘新农人’了。”下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明秀说,“大家都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都有信心拼出更好的未来。”

“难忘下党”学习教育基地一期、二期项目这几年相继落成,与下党古村隔溪相望。省旅游发展集团托管运营下党红色旅游项目,将下党古村民宿及相关旅游业态,鸾峰桥、王氏祠堂等一系列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统筹升级。

令习近平“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那条山路,设计成了2.5公里、7.5公里、17.5公里3段不同长度的“党群连心路”。来下党培训的学员,都会去重走一遍。去年,下党乡共接待培训学员和游客60万人次。

老下党人的新事业,还引来了一群“新下党人”。

古田人小朱就带着菌种技术来了。

“去年,县里引进的有机食用菌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在下党村建了‘一户一车间’有机珍稀特色菌菇现代工厂化生产基地,借助自动化控温技术种植银耳。整个基地75个车间,这个月全部都会投产。每个车间3600个菌袋,一年能收6次,产量足以让我在下党稳稳地待下去。”小朱说。

要在村里待下去的还有叶立城。

小叶今年29岁。4年前,他跟随师父、乌金陶艺篆刻工艺大师吴祖清来到下党,当起乌金陶传习所的“掌柜”,也成了下党村首名“新村民”。

几年间,小叶的运营范围从乌金陶传习扩大到兼顾经济效益的陶艺、茶艺体验。他还积极参与下党古村巷道文化建设,帮助设计了别具特色的网红打卡点——“百福巷”。

小叶平日里接待游客,讲解乌金陶,为游客提供陶瓷、茶叶售卖和陶器制作体验指导;闲暇及晚间投入创作,在艺术世界里尽情遨游。他还打算让即将出生的孩子,也做个“新下党人”。“我喜欢下党的生活,会在这里住下去,迎接更多的回头客。”

他的信心,正是下党的信心。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梁辉约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