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丨专家学者观点荟萃①

2024-09-25 11:45 来源:闽东日报

9月23日,“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亲历者齐聚宁德,围绕会议主题、结合专业领域、聚焦现实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今日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用好宝贵财富 汲取精神力量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前头作表率

陈增光(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十七年半,其中在宁德工作近两年,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20世纪80年代末的闽东,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地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经济总量排名全省最末。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闽东贫困落后的客观实际,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带领闽东人民矢志奋斗,掀开了闽东扶贫开发的崭新篇章,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持久浸润着闽东大地,深深滋养着闽东人民。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宁德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圆满完成了摆脱贫困的历史使命,接续踏上了乡村振兴之路,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宁德篇章。踏上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希望宁德的同志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的重要回信中特别寄予我们“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殷切嘱托,更加用心用情感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切实肩负起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区,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三进下党”的伟大实践是建构

中国“三农”知识体系的重要源头活水

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教授)

“三进下党”蕴含了“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是建构中国“三农”知识体系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中指出,“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滴水穿石”强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和工作方法。下党乡30多年精彩蝶变,是通过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攻克一个个“腊子口”实现的。这种精神深刻体现在对“三农”事业的长期投入和不懈努力上。无论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

“滴水穿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三农”工作中持之以恒的担当奉献和坚定决心。在长期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总结和提炼,是推动“三农”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滴水穿石”的实践过程,也是理论创新不断积累的过程。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总结问题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可以以一种问题导向的方式,实现从实践经验向理论创新的飞跃。

同时,建构中国“三农”知识体系,也要求理论研究、学术探索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持久的耐心,也需要理论工作者有毅力、有恒心,要敢于翻山越岭,敢于啃下“硬骨头”。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围绕中国“三农”丰富实践,形成自主的理论创新,无法一蹴而就,要付出更多艰辛的智力劳动。这项艰巨的事业,也需要“滴水穿石”精神作为根本遵循。

筑牢“三农”领域高水平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制度根基

徐祥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毫无疑问,闽东农村同全省全国其他农村一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有了根本性改观。但总体来看,还需要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因此,亟须完善构建“三农”领域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遵循问题导向原则,敢于直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其次,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构建“三农”领域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作出的顶层设计。

再次,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让农业农村经济顺畅加入国民经济大循环中去,激发农民首先是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建设农业强国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最后,要尊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提炼基层创造的符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好经验,使之上升为政策和法律,把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体现在扎实的基层实践中去。

总之,构建“三农”领域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着重抓住习近平总书记长期高度重视的两项制度建设,即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感悟“三进下党”的实践伟力中

走好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金书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在全党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我们深刻感悟“三进下党”的实践伟力,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思考新征程上如何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而深远。

基于多次到宁德调研学习,我尝试用“红、绿、金”三色来概括“闽东特色”。一是“根正苗红”的政治本色。二是山海资源的绿色底色。三是“含金量”十足的产业成色。这三个颜色是有机一体的,只有坚持政治本色,依托资源底色,才能发展好特色产业。坚持政治本色,就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依托资源底色,就是念好“山海经”;最后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2023年,我在深入宁德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围绕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以及后来对宁德的关心关怀等方面,做好“四个一批”(总结一批案例、提炼一批模式、形成一批理论成果、开展一批重点宣传)的工作建议,得到农业农村部领导和宁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如何将这一“先手”变成“先机”,我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守好政治本色,总结凝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宁德的实践之源;二是擦亮生态底色,持续践行“三库+碳库”重要理念,打造生态文明的“宁德样板”;三是打造品牌特色,推动优势农产品提质增效;四是提升集体经济成色,发展壮大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五是坚持“山海田”一起抓,以大食物观提升粮食安全保障。

欠发达县域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吴国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区域。通过借鉴下党乡等地方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了党支部领办型、跨村联营型、村庄经营型、绿色开发型、资产盘活型等多样化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

由于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常常存在差距。我国欠发达县的分布存在如下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欠发达县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第二,欠发达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重点革命老区县、脱贫县占比较高。第三,欠发达县有一半以上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第四,欠发达县中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比相对较高。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既面临着发展水平的制约,也面临着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欠发达地区面临发展水平的制约,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第二,欠发达地区人口结构接近中度老龄化水平,人口赡养抚养压力大。第三,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偏低,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第四,欠发达地区返贫风险仍旧存在,低收入人口收入增长乏力。

推动欠发达县域乡村全面振兴的策略建议:第一,要同步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第二,要不断提升县域内城镇就业供给与公共服务;第三,要探索和解决发展的协调可持续问题;第四,要处理好欠发达地区“一老一小”问题;第五,要调动多方力量,着力增强内生动力与能力。

从乡村传统中汲取文明乡风建设的元素

胡荣(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院长、教授)

在这里,我想谈谈宁德各县市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明乡风建设的元素,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元素与新时代相结合,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宁德是一个拥有众多古村落的地区,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这些古村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比如,位于屏南县代溪镇的北乾村,被誉为黄酒文化第一村,拥有700多年的历史。这个古村落被山水环绕,古色古香,家家户户都酿造黄酒,形成了独特的黄酒文化。厦地村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中原古风与当地特色完美融合,村里的先锋书店是这里的文化亮点,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成为游客喜爱的打卡地。四坪村作为古村开发的试验田,保留了原生态的气息和静谧氛围,同时引入了一些人工造景和供游客自助消费的地方。龙潭里村,作为商业化古村的典范,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屏南县的古村落开发不仅注重保护古村落的原貌和文化,同时也通过引入文创产业、发展旅游业等方式,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激活了乡村的动力,促进了当地文明乡风的建设。

寿宁县犀溪镇的西浦村是一个位于闽浙边界的千年古村落。近年来,西浦村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家庭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把“美丽庭院”作为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聚力发展庭院经济,探索出一条“美丽庭院”激活“美丽经济”的发展新路。

传承弘扬“三进下党”优良作风

奋力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赶考之路

兰思仁(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授)

“三进下党”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深入基层、帮助偏远贫困地区群众解决发展难题的动人佳话,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实干兴邦”的鲜明品格、“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为广大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发展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三进下党”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从中不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赶考之路。

“三进下党”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的主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六个必须坚持”中的重要要求,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习近平同志在《从政杂谈》一文中指出:“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三次亲自带队深入下党这个省级特困乡调查研究、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之后的数十年里也一直牵挂着下党的发展。在给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回忆起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生动体现,也是“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的亲身实践。“三进下党”是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深情难忘的经历,是激励广大干部心系百姓、服务群众的榜样力量,也是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的生动体现。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黄楚妍 整理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