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闽东之光丨犹记西山夜雨时

2025-01-11 11:55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犹记西山夜雨时

 

冬至迎暖阳,朋友邀约去登山。

车循向阳处一路行驶,不久就来到城郊清源镇岱阳村龟落岔自然村。阳光灿烂,一身晴朗。穿过村前公路,顺沿标记着“西山顶显仙庵”的路牌指引,登上健康岭。家乡寿宁是世界长寿乡,长寿秘诀除却生态优越山水养人外,更重要的是这方山水里的人们崇德向善、心地安宁,可谓民风淳朴。修路造桥在乡亲们心里是莫大的善行。山川间时常可见的“健康岭”“长寿岭”,多为民间自发捐建。

这条“健康岭”沿西山山体蜿蜒而上直通顶峰,路宽坡缓,有茶园林木相间,即便时已冬至,视线可及依旧多为青绿,阳光透射下,柔和养眼。行不远处,就有一座路边小亭。“山高石美结仙顶,岭峻林深留佛迹”,清秀的亭联似乎预示着高远处的西山顶峰,将是个仙气飘飘的“仙山”圣地。从小亭往前走,转过一片茶园,登上一段岭阶,就可望见显仙庵了。条石砌就的山岭精细规整,有些路段落满松针枯叶如铺黄锦,行走其上身心放松。岭畔路侧山野开阔,林木蓊郁,有巨石隐约期间,状若猛兽,既有厚重之感,也有灵气洋溢,大似藏龙卧虎之地。旋沿山体右转一道弯,就来到山腰处的显仙庵了。

坐落西山东麓、背靠西山顶峰的庵堂已有些年代了。香火氤氲带人穿越百年,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清嘉庆年间,当地明贤吴健畅游显仙庵时留有诗句:“前有竹林后有泉,别以桃源开胜地……春深野草千峰碧,夜静瓦窗一月圆。漫道门前无驷马,须知洞里有神仙。”描绘了显仙庵的优美景色和宁静氛围。

西山也称西山顶,主峰海拨1183米,是寿宁县著名风景胜地之一,素以峰奇石怪、洞幽流潜等自然景观闻名。青松翠柳满山遍野,庵寺宫庙依山而立,石天梯、斗鸡峰、长老岩、一线天、风动岩、白门洞等各显特色,各成景致。登临顶峰,置身云海,看云雾飘飘、清风拂石,仿若人间仙境,眺望四周,方圆百里旖旎风光尽收眼底。每逢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是采风摄影好去处。

显仙庵大殿和侧屋还是土木建筑,前厅为新建砖混建筑,摆着桌凳及茶具,为接待信众游客区域,右侧分布着观音阁、文昌阁、元帅宫等,皆为砖混建筑,建筑年代应当不久。庵堂左侧连接着两座黑瓦黄墙建筑,应是僧尼起居饮食之所。后门有一块房屋拆除后的空地,虽已种上蔬菜瓜果,但墙基遗址还清晰呈现着原有建筑布局。我细细地寻访着记忆里的蛛丝马迹,努力还原一段青春记忆。

1989年,我在家乡南阳中学就读初三。大约四五月间,年轻活跃的班主任龚老师为消解学生中考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备考,组织带领我们初三二班的学生外出远足春游野炊。

我们班是龚老师执教后带出的第一届初中毕业班,师生年龄相近,相处融洽。星期六早上,我们四十多人集队从学校出发,浩荡前行约两个半小时,来到省重点工程项目麻竹坪水库建设工地参观。雄伟的水库大坝已经高高耸立,但还没有竣工下闸蓄水。我们穿梭在行将淹没的库区村庄巷道中,走过一座石拱古桥,踏过一排溪中碇步。碇步踏石光滑,均匀排列如琴弦,溪水在缝隙间汩汩流淌,水质清澈见底,鱼虾清晰可见,一幅小桥流水人家风景。大家似乎都忘了徒步的辛苦。男生比赛着快速跑过碇步,有不慎滑落溪水中者,引起一场哄然大笑。女生则小心翼翼,款款走过,融入了一方风景。如此清纯和美的场景,当时只道是寻常。不曾想,这样的画面,将是往后人生再难复制的美好!

玩耍的时间过得快,到了大中午,大家在溪边垒石架锅开始野炊。当时带的食材简单,多是面条、粉干,加些蔬菜调料,吃得简单却很欢乐。午餐后,按计划向西山开拔,在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中,我们一路追逐嬉闹,偶尔也遐想着即将到来的人生第一次野外露营的刺激和美好。

傍晚时分,我们的队伍才走到岱阳村龟落岔自然村开始登山。登山时间紧迫,途经显仙庵时直接忽略而过。当年还没有条石砌就的平整台阶,沿途山路逼仄崎岖,不时还有巨石挡道,直接攀爬很费体力,但男生多数选择挑战艰难,争先恐后都想抢先登临西山顶峰,以赢得众人特别是女生的喝彩点赞。女生多选择绕开巨石攀援而上。待到大家都上了山顶,山顶就成了欢乐的海洋。那时没有旅游攻略,号称导游的班主任老师大概也只知道西山的名气和上山的路径,没人知道都有什么景点。落日时分的西山美景让大家倍感兴奋惊奇。趁着一点晚霞光芒,很多同学依旧在那些不知名的怪石幽洞间奔走跳跃。有同学站在高处激情呼喊,还有男生拿起片石在巨石上刻画下豪言壮语,颇有点“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意气风发。

山顶没有可饮用水源,没办法野炊。天色开始暗淡下来。大家分头捡拾枯枝干柴,找到一处略微平整些的场地围坐起来,在中间点燃篝火,相互分食着已经不多的干粮。有女生带头唱起了校园歌曲,气氛开始随着篝火热腾起来,《童年》《兰花草》《踏浪》《脚印》《外婆的澎湖湾》……一首接着一首,不同的领唱,一样的热情,会唱的、不会唱的都已融入情景尽情哼唱。柴火燃烧尽了,月亮已悄悄爬上来。盈盈月光,清辉如水。几位爱唱歌的女生意犹未尽,在一块巨石下方的小平台上继续歌唱。记得有徐同学、林同学会唱几首流行歌曲,大家跟着学唱起了《十五的月亮》《女儿情》《大约在冬季》等。花季年龄的我们,少数早熟的已情窦初开,多数人对于情爱多是懵懂状态,但唱起社会上火热流行的爱情歌曲也都很喜欢,特别是那首《大约在冬季》,大家拿腔拿调地模仿齐秦的声音唱了很多遍,很有“为赋新词强说愁”味道,其实想到更多的是中考之后的分别……

后来,月亮被乌云遮了起来,不久雷声响起,雨点旋即落下。老师赶紧组织我们就近躲进顶峰处仅有的一座砖混建筑。建筑仅一层,三面围墙一面空敞,不知是仙宫还是寺庙,里面供的是什么神祇也没看清,带火柴的同学点上了供桌上未燃尽的香烛,风雨中火烛忽明忽灭,我们的心情也开始波动起来。

雨越下越大,山间雨雾弥漫,寒气也上来了。男生女生分作两部分靠墙壁围坐,有同学拿出携带的被单,大家扯盖着挤在一块取暖。同桌龚同学比我小一岁,我下意识地把他拉到被单里头,用微小举动传递给他更多的温暖。出行前老师听过广播天气预报,说这两天都是晴朗多云,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赶上了一场雷雨。估摸到了夜里十点多,大家感觉越来越冷,有同学开始小声抱怨起来,而雷声不断,老师也担心安全问题,与几位班干部商量解决方案。雨还在时断时续地下着,到山下最近的小山村还有不少路程,估计赶到村里大家都要淋透了,而村子很小,这个时点下去恐怕也难有借宿的房间。距离最近的是山腰处的显仙庵,只是漏夜贸然去借宿,僧尼是否方便或愿意接待,大家都没把握。焦急时分,一向文静、不太说话的女生范同学报告了一个情况,说家族有个女性长辈在显仙庵出家当住持,可以试试去求借宿。大家一下子燃起了希望。有位同学带了手电筒,范同学带着老师、班长在微弱的手电筒光照下,摸索着下山到庵中借宿。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团微光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

在野外雨夜的黑暗中等待,时间特别难熬。感觉过了好久,终于又看到手电筒光亮,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那位打手电的同学和班主任一起回来带领大家,趁着雨歇间隔,循着微弱光芒,相互携手小心翼翼地下山。大家激动得不知所以,老师交代到庵堂借宿要遵守佛门戒律清规的话都没听很清楚。一群懵懂少年在这样情境下的相聚相守,是一份何其难得的缘份呵!多年以后,我们才想到这一刻是多么珍贵。

到得庵里已近午夜。住持已为大家腾出了客房住宿。女生住靠近庵堂一座楼,男生住左侧外面一座。五六个人一间,两张床。我们小组六人一到房间,脱下有点淋湿的外衣挂在一条带子上晾,就钻进被窝。年龄稍大的俭同学拿出带来野炊调味用的一塑料瓶老米酒喝了口说能暖身,我们几人没喝过酒,也学着喝了口取暖,楼房里就飘满了酒香。不久传来敲门声,大家似乎想起老师的交代,俭同学赶紧把塑料瓶老米酒塞到了被窝里,大家挤进被窝不敢吭声,就怕被赶出去露宿山野。一位同学怯生生地问了句:“谁呀?”门外传来一个柔和的声音:“半夜寒凉,赶紧睡啊,佛门净地,不要饮酒吃荤哦!”有同学小声应道:“我们晓得,晓得!”听着门外脚步声远去,我们才吁了口气,脑海里倒是留下了一个慈祥温和的老尼姑形象。后来听同学说起,那晚敲门的正是庵中住持,可惜来去匆忙,我和多数同学始终都没见过老住持尊容。

一天之内,经历苦乐忧欢、风雨变幻,一枕温暖已是绝佳催眠神药,一口米酒如诗芳香了青春梦境,少年的美丽心事寄予神游,谁顾得窗外多少风急雨骤?

那一夜,远离尘嚣的山野庵堂,意外储藏了一群青葱少年的清梦。

次日清晨,雨过天晴。我们醒来看见庵堂前后花瓣满地,才知道昨天深夜雨有多大,都很庆幸躲过一场暴风雨。大家都感觉到很饿,已经叨扰庵堂一夜,不敢再在庵中生火煮食。在老师带领下,我们往北从清源镇区所在地方向的另一条路下山,离开庵堂不远处就碰到一户流动打铁具铸锅铲的匠人在起炉生火。老师傅对我们师生很客气,拉着风箱把炉火生得很旺,我们轮流在炉膛上煮好面条、粉干,在路边解决了早餐。大家恢复了体力,元气满满地踏上漫长的返程。

那天天气很清朗,就像今日,我完全沐浴在阳光之中。不同的是,那时的我们懵懂、迷茫,不知未来在何方。如今重游故地,历经人生风雨的我已经气定神闲,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从庵堂左侧出门登阶而上,没走几分钟,西山顶峰已然遥遥在望。山依旧,人事非,终不似,少年游。如今已没有少年时抢登峰巅的激情,山水在我们眼中都已是路上的风景。参加工作后,我有和朋友再去登西山几次,北向上山的路已经修成公路,车子直达山上,从停车处登顶已经没有多少路程。东面的上山之路则很多年没走了,直至今日。

我和朋友沿条石台阶绕过显仙庵,从右侧下山,不少嶙峋巨石已让路隐于林草之间,不再成为考验我们体力的拦路石,踩着松针枯叶铺成的“黄锦”路面,感觉十分闲逸。

西山顶上云霞明灭,晴雨交替,我们也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迎送晨昏、春秋易迭。三十多年转眼成昨昔,慈眉善目的老住持再也看不到了,曾经在此挥洒青春气息的少男少女们,已各奔东西,散落各地,再难聚全于此。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成长的岁月已风干成记忆,少年时代的那份纯真却始终盛放在我们的脑海深处。

何当共点西山烛,遥望天高云淡处。

来源:叶家坤/文 龚健/图

编辑:陈姜燕

审核:林宇煌 梁辉约

责任编辑:陈姜燕

(原标题:闽东之光丨犹记西山夜雨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