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古药焕新生 振兴有“良方”
沿山路盘旋,直至大山处的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彭家洋村,时值深冬,村里却涌动着一股热乎劲,村民管护畲药忙。“这几年,在合作社打工有工资,种植畲药有补贴,大伙干劲足。”正在畲药育苗基地除草的村民雷寅廷笑意盈盈。
雷寅廷口中的补贴是福安市根据不同畲药品种,给予种植户每亩3000元至6000元的奖励。作为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市),福安聚居着7.76万畲族人。过去畲族群众长期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就医条件落后,畲民患病后一般利用山区丰富的草药资源进行治疗,畲族医药成为畲民在特定历史条件、特殊地理环境中,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此外,福安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也让畲药在这里扎了根。
据记载,福安境内盛产的畲药230科、1460多种,其中,植物1000多种,临床常用植物740多种。“福安是畲族医药分科保留最完整、畲族医药文化最厚重、畲药资源最丰富的县(市)。”福安市畲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钟隐芳介绍。
与其他民族医学传承相比,畲族医药有其特殊性。“畲族有语言没文字,导致畲医药记载难;畲医秉承师传,很少有典籍对此进行系统记录,随着老一辈畲医相继辞世,畲族医药濒临失传。”钟隐芳感慨道。
古药如何新生?福安坚持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两手抓,通过实施产业造富工程和文化带富工程,引导民族村对传统畲药进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提升,培育民族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彭家洋村畲药育苗基地,数十万株畲药植株郁郁葱葱。望着这一株株畲药,彭家洋村党支部书记吴云生思绪被拉回至2018年,“那会村委牵头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户种植食用菌,起初收入很可观,可随着市场日趋饱和,效益一年不如一年。”
村里还能发展什么?“这几年,国家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畲药不与林争地,适合套种在林间,加之青元、洋坪、仙岭下3个自然村零散种有畲药,村民也有种植技术基础。”思索许久,畲药种植进入彭家洋村两委视野。
“何不因势利导,带领村民种植畲药?”吴云生带着村两委说干就干,以“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吸纳村民一同种植畲药。
同向发力,这几年,彭家洋村畲药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7亩扩大至300多亩,畲药品种也由乌稔树扩展至山苍子、牛奶草等数十种,村里还建起了畲药育苗基地。“去年,畲药育苗基地就卖了4万多棵畲药植株,像牛奶根,一株就能卖1.5元,有价还有市。”基地负责人兰伏峰介绍。
种植畲药植株效益好,村民也跃跃欲试,今年有10位村民提前向彭家洋村两委预订了5万多棵畲药植株,准备自己种,雷寅廷便是其一。
这几年,靠着在合作社务工,雷寅廷不仅脱了贫,还习得畲药种植技术。眼瞅着畲药种植势头向好,去年,他种植了6亩乌稔树; 今年,积攒了一些钱,加上政府补贴,他早早就到畲药育苗基地预订了牛奶根,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再过两年,自家畲药就能收了,日子越干越有盼头。”雷寅廷信心满满。
眼见村里畲药产业渐成气候,彭家洋村两委打开思路,争取到了畲药产业一体化建设项目,准备进一步延伸畲药产业链。
记者在彭家洋村入口处看到,一栋两层的畲药加工厂拔地而起。“年后厂房开始进设备,等到项目投用,村民种植的畲药在村里就能完成初步加工,畲药价格就能进一步提高。”吴云生充满期待。
彭家洋村畲药种植是福安畲药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目前福安共有畲药生态园基地10个,畲药种植面积超3000亩,5000多户农民受益于畲药种植,年产值超4亿元,真正打通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畲药产业健康发展,文化支撑必不可少。作为“中国畲族医药文化之乡”“中国畲族医药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早在2008年,福安便在全省率先成立畲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并由该中心牵头完成《福安畲医畲药》编写,填补了中国畲族医药彩色图谱的空白。同时,福安还建成畲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畲族医药文化、畲族医药科技产业等内容在这里一应俱全,成为当地展示畲族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不只有静态展示,还有活态传承。目前,福安共有畲族医药省、市、县(区)级非遗传承人11人。“畲族医药只有活跃在孩子们的视野中,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文化才能一代代传下去。”作为畲族医药省级非遗传承人,年逾七旬,钟隐芳始终活跃在畲族医药进校园中。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陈雅芳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福安:古药焕新生 振兴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