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凤阳镇的群众来说,即将落成的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不仅是一个新增的活动场所,更是民间助力北路戏传承的象征。
寿宁北路戏,原称“福建乱弹”,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清嘉庆年间,凤阳镇便有民间艺人创办北路戏班,巡演各地,扬名戏苑。从北路腔唱响舞台的第一天起,凤阳人就被这特殊的声腔韵律所痴迷,看戏的十里八乡,演戏的代代相传。
尤其自2006年,寿宁北路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被寿宁县作为“文化名片”进行提升打造。作为寿宁北路戏发源地的凤阳镇,从设施完善、遗存挖掘和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当地北路戏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当地民间北路戏演出和民俗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
但随之而来,演出场所的制约却日益显现。
由于凤阳镇地处高海拔山区,镇区狭长,民俗集会及群众性活动场所欠缺滞后。唯一能够承办大型活动的临水宫年久失修、场地狭小。遇上大型民俗节庆活动和北路戏演出,不仅“手脚”施展不开,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和休闲生活质量,2020年,在一批在外乡贤和经济能人的支持下,凤阳民间力量自筹资金,启动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项目。
该项目占地35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采用仿古木构结构,投资总规模逾1200万元。对于如此体量的一项工程,第一期募集的400余万资金远远不够。2021年,随着资金耗尽,工程被迫按下“暂停键”。
这一停就是2年。已基本完成主体框架的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成为当地群众心中隐隐作痛的不甘。
“再难,也要把中心建起来!”成为凤阳群众的共同心愿。
2023年,在刘成尧、刘经康、刘宝清等热心村民的牵头下,项目建设再次启动,第二轮民间资金募集也随之展开。
在刘成尧至今记得,资金募集启动的当天,80多岁的凤阳村村民胡奶奶打开手中的木盒,郑重把多年采茶积累的7000多元交到他手中。“好好干,我们都支持你们。”
一份份多则十多万,少则数百元的捐款沿着乡梓之情的“千丝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当地村民出钱又出力,在建设现场化身粗活工、搬运工,分文不取只为能加快项目进度。
几个项目牵头人,也放下了原本事业,一心扑在项目建设上,甚至用个人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来资金投入建设。刚动完手术的刘经康,更是刚出院就从家里“偷溜”回施工现场,一头扎进建设质量把控工作中……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为了一个目标——不辜负群众所托。
这一民心工程、文化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寿宁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等的大力支持。他们在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凤阳镇党委政府从建设用地、资金扶持、配套项目等方面不遗余力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