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知乎者也 | 杨秀芳:过年“茶泡”

2025-01-28 09:38 来源:闽东日报

回放童年过年记忆,刻骨铭心的还是吃“茶泡”。

“茶泡”和茶叶无关,那是我童年时,古田老家过年自制的零食方言统称。

儿童对年的期盼大多是为了吃到美食。那时家人营造浓墨重彩的过年氛围也多与食物有关。比如蒸年糕、做打糕、炖鸡鸭肉、炸鱼、炸排骨……空气中蒸腾的各种食物香味即是年味。若说大鱼大肉能让人获得大快朵颐的快乐,那么过年“茶泡”,便是茶余饭后细水长流的喜悦。

“茶泡”有自家秋后收获的种子,比如向日葵、南瓜子、花生、黄豆……还有一类加工食品,比如糍虫、番薯干、柿丸、地瓜钱等。“茶泡”除了招待客人,更多为满足自家小孩“贪嘴”的习性。

每年农历十二月一到,赶在祭灶节来临前,奶奶和村里许多农妇就开始忙着制作“茶泡”,我眼里的过年便由此开始。奶奶从仓房里取出一个个晒得干干的向日葵圆盘,我们姐妹团坐着帮忙把葵花籽抠搓到盆子里。晚上,灶台点上油灯,灶膛里的干柴升腾起红彤彤的旺火,我们的小脸也映得红扑扑的,争抢着踩在板凳上,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盐炒葵花籽在翻炒中弹跳,瓜子在锅中“噼里啪啦”作响,仿佛美妙的乐曲。炒熟出锅,奶奶不急着给我们吃。她先把葵花籽摊在竹匾上散热,一两个小时后才抓些喂我们几个小馋猫,再把余下的装到小瓮里密封好。

爆糍虫最为有趣,奶奶把晾晒一周多的糍粑团子用推子推成细条状,合到炒得滚烫的沙子里一起爆炒,大概炒了半个小时,糍虫膨胀拉长变肥,形如一只只白色的蚕虫。放到嘴里一嚼酥脆即化,还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吃起来相当美味而有意思。

连续半个月,奶奶都在不停地准备“茶泡”。我们最喜欢炒花生和炒糖豆的那个晚上,奶奶把炒得酥脆的花生和黄豆摊晾在竹匾上,锅里“咕噜咕噜”熬着糖浆,满屋充盈着浓浓的甜香味,搅得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也不得安宁。奶奶担心我们吃了上火,这一晚无论我们怎样央求,绝不让我们吃一粒。我们恨不得立即天明,带着无限希冀进入梦乡。

岁末年关,我们家橱架上摆满装“茶泡”的小瓮子。每日里我们的口袋里都装着奶奶给的一定份额的“茶泡”。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大家拿出自家的“茶泡”互换着吃,评价各家大人手艺。有个叫琴的小伙伴,她爸爸是村里种地瓜高手,她妈妈把地瓜和地瓜粉加工制作的各色零食最多,有甜糯的地瓜干、地瓜饼,酥脆的地瓜钱、地瓜扣等。她每回找我们玩,都包两手帕带给我们分享。

若有办喜事的人家,就得准备数量名目特别多的“茶泡”,一来供酒席上吃,二来给前来喝喜酒的客人当“手信”带回去。再有备着给村里左邻右舍来家里看热闹的乡亲,当然最喜欢凑热闹走访的大多是小孩。

正月十五未过,连空气都能闻得出年味。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就会拿出有些年月的竹制精美果盘,厅堂上摆一张桌子,好几个果盘都装着满满的“茶泡”。我们小孩不管上哪一家玩,这家大人都会让你口袋满满地离去。我们除了很大方地吃人家“茶泡”,还会东家长西家短地对比,暗地里根据好吃程度评出等级排行榜。我们吃多了便上火,有的喊喉咙痛,有的嗓子哑,有的烂嘴角。即便如此,也难阻止我们舌尖上的冲动,因为沉浸于喜爱的美食一年只能“放肆”一回。

“茶泡”从我们的生活中已消失四十多年。时近岁末,我又怀念起家乡久远的“茶泡”。不单是我的味蕾有了渴念,是我牵念和“茶泡”一样消逝的人事,以及再也回不来的农村淳朴好客的过年氛围。

 

来源:闽东日报 杨秀芳

编辑:刘宁芬

审核:邱祖辉 林珺

 

责任编辑:刘宁芬

(原标题:知乎者也 | 杨秀芳:过年“茶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