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诗画蕉城|禾源:库山村传出的话

不知是熟稔的因素,还是本就真正从未离开过村子,走进村庄总感觉村中的每一样风物都在说话,库山村更不例外,且句句有着库山村特有气质。
双脚踩定库山村停车场,阳光沐浴周身,抬起头望见层层而上的老屋,把青山擎举到蓝天之下,回首足下又是满目翠竹。遥想若能退一里之遥,再看库山村,库山村定如一艘大船,静泊于绿波之上。若再得云蒸霞蔚之境,又是一幕“海市蜃楼”的胜景。陶然中,突然提醒自己,“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便收声敛语,静听库山村的风声物语。听到了,是我看到屋檐下红灯笼轻轻摇晃时听到。

库山六艺古村 柳明格 摄
说的是:库山村阳光富足!
循声察看,是的,阳光富足,村庄落址山坡,且坡度不小,房舍并排相邻,上下相错,当面为霍童溪洪口段,溪谷宽阔,与山脚下的洪口相较海拔达340米,可谓是无遮无挡。一冒头的太阳,第一缕的阳光就会晒到这里,唤起鸡鸣鸟啼,而后,阳光肆意徜徉于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直至夕阳西下,仍留下最后一抹霞辉。库山村确实阳光富足!走在村中,披满一身阳光,即便随意拾起的一串话,不管听得是否会意,可句句温暖。若自己会吐出一两个有生命的字眼,落到道边,就会像这里菜籽落土一样,长成芥菜或开出油菜花。
走村看景,有人悄悄地问,这石基垒得这么高,是墙还是础,楼房是吊脚楼吗?我总以为村庄像一棵老树,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只是一群飞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树会充耳不闻。可不知为何,库山村又有了话,大概是村子老了,自明朝开基至今有了几百年光阴,太想交流。它又说话了,这句话是从高高石基缝隙间的绿草传出。
说的是:库山村以石为骨,吊脚楼尤为特别!
闻声欣喜,拾级攀爬的脚力越来越足,一边大口大口地吐纳着清新空气,一边赞叹着库山村朱氏先人在这里肇基兴村的艰辛。沿坡而起的村舍,石块不仅仅是坚实的基础,还是坚硬的骨骼,正是这样的坚石骨骼才撑起别有风格的吊脚楼。虽说有一两座楼舍老去,可遗风犹在,每一根木柱熏透了的烟火色,透着曾经岁月的光泽,吊脚楼的风范老而弥坚。
通往村庄最高老屋的岭有点长,我没去数有几级台阶,可登上一级便一次垫高身体,拓宽一层视野,有种心旷神怡之感。有人说:这里的空气有营养,攀爬中吞吐着它,体会到真正的神清气爽。一语惊觉,怪不得这里的树绿得会焕出光泽,这里的蔬菜长得没有丝毫的忧郁。村边菜园,一位大娘正在掰菜,那呱嚓呱嚓的声响,没有一点黏糊之感,脆得让人联想掐指蘸汁的程度。库山村又说话了。

库山村 刘岩生 摄
说的是:库山村空气会甜!
大家都体会到,这里的空气的确会甜,许多村庄青山合围,一样空气好,可这里好到了甜。村庄梯建,通风透气,一阵风过会吹走所有浊气。左山溪涧,清流直泻,带来的是山兰野嗅,流走的是腐败之味,留下自然是甜甜的空气。所有的来人快吐深吸,巴不得用这里的空气给五脏六腑来一回彻底荡涤,装上一肚子甜甜空气。
作为一个来客,本已经获得赏心悦目的满足,但见这里山多田少,不禁发问,草木森林可以吸泉沐露成长,可以凭山清水秀而吐露芬芳,而居住这里的人家,又凭什么代代繁衍呢?是的,我也这么想,人不仅要食五谷杂粮,还得食鱼肉三牲,还得有钱确保衣食住行,子女培养。我的目光搜寻过一家家大门,最终投向“开豁明王,朱公之庙”此时,听到了库山村传话。
说的是:库山村以竹艺、染艺、根雕、酒艺、茶艺、陶艺,“六艺”传生存技能!
开豁,开豁!俗话说“一门手艺,顶上两亩地”,还有谚语“人有一艺,终身有靠”。一个村子有了这么多手工艺在传,何愁养不活人。库山村的先祖真是智慧,他早早体悟,离土离乡不离手艺,他们从霍童石桥村迁居到这里,是一条艰辛路,可他们坚信“赐子千金,不如传子一艺”。再弯再陡的山路,手艺在总有人来下请帖,南来北去,这条路就这样越走越宽。他们在库山村安家立命,繁衍出一个村。
“六艺”“六艺”,让人感到宽慰,感到惬意,更感到崇敬。一门艺惠及百户千家,六门艺历经数百年又将惠及多少人家。师傅是多值得敬重的称谓,这就是一个师傅村。想到这,库山村会让人敬意倍增。
竹艺编织岁月,染艺渲染当年色彩,根雕雕琢时光纹理,酒艺酿造醉人醇香,茶艺揉捻山野气息,陶艺涅槃重生。这“六艺”经营过库山村曾经日子,可如今还能“饭”否?我无意识地看到了村前的那棵老樟树,看到与树相望的齐天大圣庙。老樟树枝繁叶茂,新绿正萌,齐天大圣庙元宵节庆的香火还在燃烧,库山村传出新语。

库山村 刘岩生 摄
说的是:艺在根在人在,活头永在!
库山村的“六艺”不仅没有消失,如同那株老樟树一样,在每一年春风中新叶更茂。村中四处装点竹编品,就是村里竹艺人编织的;村中的家家户户门前板联,就是村里根雕艺人生产的;在人才驿站中喝的茶就是村里茶工艺制作的;酿酒工艺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始终相伴;陶艺还活出新样,一位村民为发扬光大,自己前往江西景德镇学习取经,在旧址建了个新窑。走失了只有染艺。果真“艺门”生根。
库山村风声物语是传不完的,走进他吧,听个真切,听个够!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禾源
编辑:邱祖辉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洞天福地·诗画蕉城|禾源:库山村传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