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洞天福地·诗画蕉城|陈巧珠:青草的表达

2025-02-22 20:09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春节一过,迎面吹来的风没了严冬的凛冽,空气中满是东南沿海惯有的湿气,我的脸颊仿佛比草木更先一步,复苏了对春天的记忆。此时,走进“洞天福地·诗画蕉城”,满怀尽是青草绿意。

 

霍童溪  李在定  摄

 

那两天一直在霍童、洪口、虎贝、洋中,各个村庄行走,车子沿着山体的外围匍匐前行,弯弯绕绕中,容易晕车的我肚子里早已翻江倒海。刚下车,我听从了友人的建议,在小路边拨了几株青草,熬了汤汁,两碗下肚,瞬间感觉神清气爽,身体恢复了活力,多日的干咳也在次日得到痊愈。我不禁想向那几株青草表达我的谢意,但我知道那些青草不会在意我谢或不谢,它们兀自随节气的号令生长、轮回,它们的准则就是顺其自然。

此时的青草与我一样,在同一个节气中一起呼吸,享受阳光。我忽然体会到“草民”一词的深意。逐水而迁,随草而徙的先民,他们开荒种地,安家兴村,就像草籽落地生根,代代不息。北山村、邑坂村、洋头村、库山村、大石村,每一村都是这样。只是因为各自水土属性的差异,滋养出各村气质,正如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山村弥漫着畲家风情,洋头村溢满影视基地新风,库山村彰显着挂壁山村吊脚楼风采,大石村则一溪大石点缀。人有人命,每个人的命运不尽相同,各有各的活法。草也有草命,乡村的青草也不像城市公园中那些被精心呵护的草,生长在规整的草坪上,它们天生就属于那片广袤的天地,和谐在自然中,各持自己的天性。故有一村一气质,一花一世界之说。

山野中的青草更愿意在风中摇曳,与鸟儿对话,与溪水为邻,人与青草一样,古时人们总是遵循同姓同宗而群居的原则,同一品种的青草也往往择一处相互簇拥而长,叶子与叶子亲密无间,根系与根系之间相互纠缠、相互照应。它们仰着头看着梅鹤村,那里的民居,曾经是土木结构的矮小房子,质朴而温暖,耕读传家的家风代代流传,青草们就在墙角边,甚至可以在土墙石头的缝隙间生长,人与青草的距离是如此之近。虽说随世风日转,梅鹤村有人大胆外出创业,但草根情结深植,如今这里的青草们又看到了梅鹤村的新景象,一座座高大、气派的房子拔地而起,精美的装修彰显着梅鹤人生活的富足与舒适。有的开着豪车回乡尽孝、养老。也许人与青草一样,不喜欢被圈养,不喜欢城市的喧嚣,不喜欢城市的精心安排与周密谋划,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山野与青草为伍。

 

洋中“国师公园”  柳德甫  摄

 

从虎贝到洋中,这一路青草相伴,它们随着我来到国师公园,周斌石像立于公园正中央,石像底座镌刻着“明太祖钦赐 国子先生——周斌(1331—1394)”的字样,这位明朝时期第二位天子朱允炆的老师——周斌先生,头戴方形乌纱帽,手持书卷,身着宽袖的长袍,衣襟交叠,正迎风轻轻拂起,有一种为人师的庄重,又有着文人的儒雅与洒脱,青草们偎依在石像脚,静静地聆听着这位帝师讲述着朱允炆的传奇故事,只是他与青草们都守口如瓶,至今不肯透露历史的谜团,对于此,也许是觉得只有想象与猜测才有无限的可能。

青草不语,流水有声,我站在溪边,耸耳谛听,溪水哗哗啦,多少次的心理暗示,才寻得东山村柳州古戏中的一副联句“莫向人前问是非,且从戏中观今古”。虽说这对联与草无缘,但却是草的智慧。人世间常有是非,有人搬弄是非,就有人评判是非,就有一出出演不完的戏,而草不论是非,顺应着自然法则。

东山村柳州古戏台,呈现的就是这种智慧。戏台是为了纪念南宋时期名将陈纪,因他曾任柳州知府,官至武功大夫而名。戏台雕梁画栋,外方内八角,斗拱飞檐式,中央环绕莲花木雕,戏台正顶中央藻井托举,中央悬挂“剑光射斗”的牌匾,戏台底部四周还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跃然其上,戏台四个脚为木刻浮雕兽脚形,尽管这些元素样样威严与神秘,可并不评判是非,只与演艺相关,体现建筑工艺,一切皆为草木本心,还有对根的一种怀念表达。

 

洋中东山古街  钟龙键  摄

 

草与水亲,水滋润着草,草挂珠把水举起;人与草亲,人察草色草性,耕作食养,草与人时时相伴,彼此互生共荣,终老一生。洋中的街道上,或幽深的巷子里,总有一间小店能留住我缓慢的脚步,走进店里,店主人也不慌不忙,没有受到在城里那种热情招呼的礼遇,也许我需要这样的随意与缓慢,这样的随意让我放松,这样的缓慢,才可以接近古人的生活方式。一个铁锅,或者一个老把式的瓦罐,各种各样的青草炖品就这样跃入眼帘,那些炖罐以老祖宗传承下的各种青草配方,用木炭为燃料,微火慢炖,那种慢是时间从中反复撮合,鲜美的食材需要青草的滋补与香味,两者慢慢交融,才能找到最佳契合点,让鲜美的更鲜美,滋补的更加滋补。如此的美味养生,其实是青草与人亲近的表达。

在蕉城的乡野,人们离不开青草,人们将生活的经验写成厚重的民间日常宝典,青草则在无声无息的奉献中流芳百世,还有什么样的表达能与其同名。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陈巧珠

编辑:蓝青

审核:何冰如 周邦在

责任编辑:蓝青

(原标题:洞天福地·诗画蕉城|陈巧珠:青草的表达)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