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观察|“非遗+”上新出彩!

从紫砂的温润如玉到竹钉鼓的悠扬铿锵
从僧服的庄重威严到剪刀的坚硬锋利
从辣椒酱的浓郁鲜香到白茶的醇厚绵长
……

富溪镇霞洋村 吴霖 摄
柘荣县,这座位于闽东的山区小城,承载着千年非遗文化的厚重底蕴。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匠人用双手传承着古老的技艺,用匠心守护着文化的根脉,当地政府更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以培养传承人为核心,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脉绵延不绝,焕发新的生命力。
01
非遗守匠心 技艺代代传


紫砂壶制作 刘源 摄
在柘荣县双城镇的街巷里,坐落着一家名为玉壶春堂的紫砂工作室,手艺人每人一桌一灯,正安静细致地制作紫砂壶,虽与繁市仅一墙之隔,这里却似另外一个世界。
魏定伟是紫砂工作室的主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柘荣紫砂工艺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受到紫砂艺术熏陶的他,17岁即展现出陶艺制作天赋,为了在紫砂制作方面更精进,他曾赴江苏宜兴学艺,师从“江南壶怪”许四海大师。
魏定伟的父亲是原柘荣紫砂总厂厂长。柘荣紫砂总厂解散后,魏定伟依旧苦练紫砂制作技艺。“我始终相信柘荣紫砂会再次出彩。”这一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在紫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今天,他依然坚持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出质地优良、工艺精湛的紫砂制品。
“制作紫砂壶不同于一般陶器制作使用手工拉坯,而是拍打成型,由泥片镶接而成,经过打搭子、划泥片、围身筒、擀身筒、上底片、接满片、篦身筒、上大只、接准片、上脚坨等近30道工序,对手艺人的基本功要求很高,也非常考验耐心。”魏定伟说。
“比如擀身筒这个步骤在擀拍时既要有压紧之力,又要有压转之力,力度掌握非常重要,轻则达不到拍击效果,重则容易变形;又如抛光所用的明针,我们坚持用传统牛角,步骤更繁琐,但比起现在很多厂家用塑料片代替,牛角明针抛光出的壶身有温润如玉的质感,利于后期养壶包浆。”
随着时代变迁,紫砂的制作不再拘泥于传统紫砂壶,魏定伟将柘荣剪纸、泥绘、刻绘等工艺融入紫砂壶制作中,使产品更具观赏性,更有市场。
长年累月的坚持,柘荣紫砂工艺制作技艺得以延续,“北宜兴,南柘荣”的美誉也在传承中再次绽放。
为深化非遗传承,当地还建设了包括柘荣紫砂工艺非遗工坊在内的10个非遗工坊,深化传承队伍建设,推动研学与乡村旅游,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竹钉鼓制作 吴霖 摄
柘荣竹钉鼓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也是其中之一。“最近,我们正在丰富非遗工坊的功能,一方面用来展示竹钉鼓,另一方面打算开设竹钉鼓制作体验区,发展研学旅游,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柘荣竹钉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富溪镇霞洋村党支部书记彭赵速说。
霞洋村被誉为闽东“制鼓第一村”,制鼓技艺传承逾百年,从未间断,在宁德各县(市、区)乃至福州罗源、连江等地颇负盛名,产品深受欢迎,广销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彭赵速是第四代传承人,虽后继有人,但屈指可数,且产品单一,面临传承困境。“竹钉鼓制作技艺从选材、制作到封鼓,整个过程纯手工制作,且用料、手法都极其讲究,学起来需要极大耐心,而且制作一面鼓耗时长,耗材多,利润低,很多人半途而废。”
彭赵速介绍,竹钉鼓较之其他鼓音质清新浑厚、经久耐用,形成了一方特色。如果能将其发展成产业,既可以保护传承制作技艺,又可以带动村里的旅游业,帮助群众增收。
一方发展,多方支援。为留住这项技艺,柘荣县在霞洋村培育“庭院+非遗技艺”的特色庭院经济模式,引导农户以家庭为阵地,把农家小院建成非遗庭院工坊,大力推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县交通部门实施农村公路晋级提升工程,建成8.37公里的霞洋公路;县农信联社为霞洋村发放贷款208户、2453.9万元,为霞洋村的发展焕新注入金融动能。
“近期我们还打算制作一批与鼓相关的文创产品,如鼓形的杯子、挂件、茶罐等,打造‘双凤朝阳’IP品牌,将竹钉鼓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彭赵速信心满满。
02
非遗赋新能 产业焕生机


制作柘荣僧服(柘荣县城联社供图)
世界僧服看福建,福建僧服看柘荣。柘荣县是全国最大的僧服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近七成。一个山区小城的产业,何以占有如此大的市场份额?背后离不开手艺人的大胆尝试和坚持。
提起僧服,柘荣“制僧服第一人”、僧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穗凤难掩自豪。20多年前,做裁缝生意的她初次接触僧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做了一批,收到良好反响,自此开启了她与僧服的不解之缘。
“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场地,工人就来我家里做;没有设备,大家自带缝纫机。”回忆往事,林穗凤不禁潸然泪下。
僧服不同于寻常制衣,其缝制、款式等有着严格规定,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几乎无人涉足专业僧服制作行业。偏偏林穗凤对僧服有着极大兴趣,为了制作僧服,她曾遍访名山大川高僧大德,请教僧服制作的有关规制。
“比如这件长褂的衣领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寓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行线条都要齐整精致。”
“再如‘祖衣’,由125格小布片拼接而成,除了要一片一片拼接,还需要根据僧人的身高算出每格的尺寸。”
正是对僧服制作的严谨态度和饱满热情,林穗凤的僧服生意越做越大,开办了工厂,产品远销海内外。她还带出了许多徒弟,其中一部分已成长为柘荣僧服产业的技术骨干。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这项传统技艺已发展成规模化产业,其中“觉牌”僧服为全国四大知名僧服品牌之一;曾经的“小作坊”也搬进砚山洋山海协作示范园,管理更规范,规模更大,产业发展势头更强。
与僧服并驾齐驱的刀剪产业同样发展迅猛。

柘荣剪刀制造技艺(双城镇供图)
春暖花开,宁德市双鹏刀剪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热火朝天,经过冲坯、热处理、打磨等一系列环节,一把把崭新的剪刀从工人师傅手上诞生。
“炉火熊熊叮当响,家家户户打铁忙。”柘荣剪刀制造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明,发展于清,繁盛于民国至今。据相关记载,早在雍正年间,柘荣就有能工巧匠用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特别在下钢、淬火、水磨三道传统技艺方面独具匠心;后柘荣剪刀帮应运而生,产品远销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新中国成立后,产业进一步发展,原有手工作坊经过整合成立柘荣剪刀厂。为系统完整地保护柘荣剪刀制作技艺,柘荣县把剪刀制作技艺和刀剪产业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保护传承意见和方案,成立刀剪行业协会,规范保护和管理。
发展过程中,剪刀制造技艺也不断进行技术升级。
“传统的剪刀制造技艺有锻铁、下钢、锻剪坯、鐟剪眼、冷锻剪坯、锉刀口、淬火、水磨、调平、上油等多道工序。”柘荣县刀剪行业协会会长刘宪祥介绍,传统制造技艺制造出的剪刀不够精密且生产效率低,当地政府大力推行“智改数转”,引进自动冲床、数控自动水磨机等先进生产线,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质量更稳定。
刀剪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让生意时好时坏的小作坊手艺人有了稳定收入。“公司的袁师傅在作坊关闭后到工厂上班,由于经验丰富,主要负责检验环节,不仅没丢手艺,一年下来还能拿到十多万元的收入。”柘荣剪刀制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宁德市双鹏刀剪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明鹏表示。
03
非遗织锦绣 生活逐梦甜


辣椒采摘(铁场村供图)
在柘荣人的餐桌上,有一种常见的调味品——黄辣酱,这种产自柘荣本地的辣椒酱已成为特色产品走向市场。
黄辣酱产自东源乡铁场村,这里有着150多年的辣椒酱制作历史。“从清光绪年间,我的太爷爷曾添带就创办了柘荣辣椒家庭作坊,研发辣椒粉、辣椒酱等产品,并尝试向县外销售。”柘荣辣椒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岩招介绍,古法制作辣椒酱需要经过10多道工序,反映了传统手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度,以及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把控。经过一代代相传,到其父亲曾程为那一代,“铁场老曾伯”辣椒酱已小有名气。
“辣椒酱制作技艺传承这么久,除了传统制作技艺,还得益于本地的辣椒。”曾岩招说。铁场村是远近闻名的“辣椒村”,这里产出的辣椒果皮光亮、香气浓郁、辣味极强,村里75%的农户都从事与辣椒相关的工作。2010年,铁场村成立了融盛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全村辣椒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并在2015年注册集体商标——“柘一辣”,进军网销市场,开拓“互联网+”新业态。

辣椒分拣(铁场村供图)
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与福建省农林大学农作物科学院、三明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所进行项目合作,提升优化辣椒种苗,培育出“柘荣大黄椒(参椒1号)”“本地朝天椒”“本地鸡心椒”等12个品种,受到市场欢迎。
辣椒酱的生产不仅带动了本村辣椒的销售,还带动周边乡镇的原料销售。据了解,铁场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授技术、供种苗、保回购,辐射带动周边9个乡镇及周边省市100多个村,发展农户10000多户种植辣椒30多万亩,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种植户人均年增收2.5万元。铁场村也因辣椒酱这项非遗制作技艺获评全国“一村一品”(辣椒)示范村镇。
非遗破圈生长,乡村向阳而生。近年来,柘荣县将制作技艺类非遗发展为一二三产业,使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生活,既形成物化的生产性保护,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油茶制作(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在柘荣县东狮山茶叶基地,茶农正抓紧除草,为之后的采摘做准备。
“我们的白茶依照道家古法一年采摘一季古龄茶树头春叶,并以传承百年非遗道家炭焙技艺制茶、存茶,从茶叶的采摘、培育、采青、晒青,到烘焙、质检、包装,都建立了严格完善的标准。”柘荣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道家炭焙老白茶第六代传承人袁崇阳介绍,白茶通过特制木炭文火炭焙,可激发白茶内部酶的活性,促进白茶内质发生转化,分解茶叶寒性及杂质,使茶香更丰富,口感更醇厚。
炭焙老白茶的茶青精选东狮山海拔770米至1200米密林深处的野生老白茶树,与松林、毛竹、虫草、铁皮石斛等植物交错共生,天生地养无农残。东狮山下的岭边亭村也因此成为炭焙老白茶的原产地。
“为帮助村民增收,我们流转了村民的林地,邀请村民到基地务工,因炭焙老白茶所需茶青为三寸鲜叶,我们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村民的茶青。”柘荣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炭焙老白茶第六代传承人袁乃东介绍,村里有十多人长期在基地上班,从事采收、炭焙、包装等工作,人均年增收2万元至3万元;冬、春季除草高峰期,基地务工人数进一步增多,可达三五十人。

焙茶(受访者袁乃东供图)
千年文脉,指尖流淌。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与保存,而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力的延续。柘荣县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培育非遗后继人才队伍,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工作,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接下来,该县将以乡土非遗文化为核心引擎,进一步系统化挖掘、保护与创新开发,培育“非遗+”新业态,构建品牌运营、数字赋能和产业支撑体系,形成非遗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使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和持久动力。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郑德冬 游芳芳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柘荣观察|“非遗+”上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