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面桃花沾露浓,嫣然一笑醉春风。
眼下正值春分时节,古田县凤都镇际面村千亩桃花竞相绽放,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团团、一簇簇,粉的娇艳、红的醉人,如烟似霞。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完全盛开。”在这片粉红色的“世外桃源”里,游客踏青赏花、拍照留影,感受浪漫的春日气息。
古田县位于福建东北部,地处闽江中游,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密布,果树生长条件得天独厚。水蜜桃是古田县果业的代表性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明人吴彦匡曾在《花史》中记录当时古田黄蘖山种植桃树的盛况:“其山多桃,有桃坞、桃湖、桃溪、桃洲。”
目前,古田县水蜜桃栽培面积3.6万余亩。其中,凤都镇际面村是古田水蜜桃种植最集中、栽培水平最有代表性的村庄,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水蜜桃和桃花已成为当地的两张“旅游名片”。每到桃花盛开、桃子成熟时节,该村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赏桃花贵在“探”字。寻着山间小径一路向前,在一片萧瑟中闻香,寻觅枝头悠悠开着的那一抹粉红,一个转头,或许就会发现不经意的喜悦。漫枝成片的桃花盛放枝头,如粉雪漫空,美不胜收;五瓣桃花掩藏于花枝间,半吐幽香,娇小可爱。今年3月,际面又迎来第四届桃花观赏季“花朝祈丰”活动。如何借“桃花”绽放,推动“赏花经济”四季如春?际面村走出了一条“年年相似却又年年不同”的新路子,让“一朵桃花”开出别样的色彩。
本届桃花观赏季围绕“花朝祈丰”主题,集中展示了古田县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创建成果,际面千亩桃园生态提升改造后的新形象,以及文旅融合的新场景,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旅、商活动。园内不仅增添了多样化的赏花路径,增设了文化展陈、文创体验等新空间,同时将“古韵美学”融入整个景区的建筑设计之中。“在这里,我可以穿着汉服在桃花中拍照打卡,孩子们也可以玩游乐设施,下午我们打算去邻近的翠屏湖乘船观光,真是又好玩又好看。”从福州慕名而来的梁女士说。
近年来,际面村着力提升旅游硬件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观赏条件和舒适的体验环境。“为了给游客带来更优质的赏花体验,今年我们新增了亲子乐园、滑草坪,民宿、乡宴等配套设施。目前,桃花园景区的基础建设正逐步推进,希望未来能给游客带来更完美的体验。”际面村党支部书记江希桃说道。
桃花的盛开不仅让际面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赏花旅游地,更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气和收入。际面村的旅游线路以“春赏桃花、夏摘蜜桃”为主线,将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内涵,还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深入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据统计,际面村共有537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水蜜桃种植等相关产业,种植面积超2600亩,产值高达5000多万元。通过桃花观赏季和水蜜桃采摘季,村里果农从单纯种果树,转变为开办农家乐、民宿,售卖特色手工艺品,带动50多户农户就业增收。每年有20万游客前来赏花采摘,为村集体创收30多万元。
对于“桃花经济”的未来,际面村有着清晰规划。“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响‘金桃子’品牌知名度。结合红色研学、农耕体验,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同时,探索农产品深加工,开发桃文创产品,努力让‘小桃子’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江希桃表示。
对花的钟情,点燃了看似只是“限定性”的旅游热,花期虽有时,但赏花经济却有长红的可能。
古田县文体和旅游局局长余兰感慨,赏花如今已成为古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以花为媒,一朵朵鲜花带来的经济效益正被放大。无论是满山洁白胜雪的李花、油柰花,湖畔绵延盛开的油菜花、紫云英,还是长盛不衰的“人气王”桃花,无一不是爱花人士的“心头好”。
在此次桃花观赏季活动的“金桃子”集市上,各色桃花美食,如桃花酿、桃花酥、桃胶银耳羹等都受到了游客的追捧。有的商家看中这一商机,开发了“桃气”茶饮这一新赛道,得到年轻消费者喜欢。
“赏花经济花样繁多,但是不成体系,还没有形成产业。”余兰表示,让“赏花经济”火起来并行稳致远,一方面要完善产业链,另一方面要“花样翻新”。赏花是个人的审美,在文旅融合的理念中,搭上“赏花”的“车”,各种业态相叠加,能生出更多元的业态;同时,赏花作为一种精神消费的需求,蕴含着与其他业态结合的无限想象空间。
当下,古田县文旅产业正从资源依赖型思维向业态创新型思维转变,并以高铁、高速等交通路网为轴线,串联起县域各大旅游板块,延展“花”的概念,促成乡村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正如余兰所言,只有当“赏花+”的可结合对象越来越多时,赏花经济的生命周期自然会相应延长,彼时,赏花经济的长红则未来可期。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杨远帆 王薇
(本版图片由古田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编辑:陈姜燕
审核:蓝青 梁辉约
(原标题:宁德观察 | 古田:千亩桃园 共赴春日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