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 在这里,每一片茶叶都是传奇的开始
初春的烟雨迷蒙中,我们来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村边清溪流淌,远山起伏,茶园青碧。世界静谧,水墨画一般美。
村口耸立着一座三合土夯筑的四方形土黄色碉楼,10多米高,有点遗世独立的样子,碉楼的一面墙上挂着一枚放大的牛皮纸信封,信封上除了邮票和邮戳外只有四个字:中国·坦洋。
夯土碉楼、牛皮纸信封,都是几十年前的旧样子,人造于此,是在暗示这个村子曾有过的辉煌传奇。
哲学家本雅明说,传奇是“可流传的经验”。意指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过去。
坦洋村,还真有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过去,那是几个时代的茶叶传奇。
100多年前,一款来自中国的名叫坦洋工夫的红茶以醇香馥郁的高贵品质征服了英伦,震惊了世界,并在1915年夺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这款漂洋过海、声名远播的坦洋工夫就发源于这个狭长不过一公里的小山村:坦洋村。
《福安县志》记载,最鼎盛时期,坦洋村就有万兴隆、丰泰隆、吴元记等36家茶行,商贾云集,洋行入驻,雇工3000多人,每年制干茶2万多箱。所产红茶远销英、法、荷兰等欧洲国家,年出口量超万吨。坦洋村不仅被誉为“闽东茶都”,而且奠定了中国红茶在世界的名声和地位。
这是何其大的骄傲!于是,在当年,从海外寄往坦洋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直书“中国·坦洋”,即可送达收信人手中。于是,在当年,富甲一方的坦洋村,时有匪扰,村里人建起高耸的碉楼,组建武装自保。
碉楼和“中国·坦洋”的信封成为坦洋工夫传奇的物证和隐喻。
我们向村里走去。脑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何一个村庄的名字成就了一款世界名茶?
我们懂得,传奇的诞生离不开天时、地利、政通、人和。
白云山东麓的坦洋村,依山傍水,气候温润,唐代已有零星茶树种植,规模化始于明代。村民以种茶为生,早期以绿茶为主,通过水路(坦洋溪)运往福州、广州等地交易。
1851年,坦洋村万兴隆茶行胡福四根据从武夷山引入的小种红茶制法,以当地坦洋菜茶为原料,创制红茶成功。制作此茶颇费工夫,坦洋诸茶庄商议,以“坦洋工夫”为名,因工艺独特、香气馥郁,迅速成为外销名茶。
天赐的高山云雾和嘉木奇茗;人为的灵感创制;便利的水运交通和海上丝绸之路;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强于印度、锡兰茶叶的竞争力……一个闽东小村与世界连接的传奇就这么发生了。
一首民谣如此唱出坦洋村当年的热闹与繁华:“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茶季没到,我们来了。既然“船泊清风桥”,那就去看那个繁华时代留下的沧桑记忆:清风桥、茶行横楼、王家宅院、天后宫、真武廊桥、碉楼……一众老物旧院,点点古意散落在新的村落里。
村边一条白练似的溪水与我们如影随形,曰坦洋溪。如今一眼见底的坦洋溪曾是坦洋茶叶运往三都澳再运往世界各地的黄金水路。有溪便有桥。村尾的清风桥和村口的真武桥见证了旧时盛景。
清风桥为石拱桥,造型古朴,饰有石雕栏杆和吉祥图案。相较清风桥的简洁古朴,真武廊桥雄伟气派得多,始建于1737年,大跨度的石拱,桥上建廊屋,飞檐翘角,线条优美,被诗人誉为“人间彩虹”。
坦洋村下街,走过一段坡路,一座三层长方形的黄墙黑瓦建筑便是丰泰隆茶行旧址,茶商施光凌所建。每层11开间,为制茶工房,也是坦洋村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早期红茶制作工场。修旧如旧的横楼,保留了原有茶叶加工厂格局,萎凋室、发酵房、烘焙室、仓库等都一如当年。
坦洋村的旧码头还在,但窄窄的河床已无从想象当年盛况。从溪北至溪南,不必走清风桥,直接踏着溪水中的石墩便可过溪。码头边保佑茶商一路平安的天后宫留存完好。天后宫始建于1850年,外形仿造福州台江福安会馆样式。“坦洋人倚仗便捷的水运条件,将大批茶叶通过船运舶载,直通远洋,妈祖成为坦洋人祈求水上平安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朋友解释。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上茶路受阻,坦洋村和它的坦洋工夫随之沉寂。如此算来,坦洋工夫辉煌了近百年。其后的岁月,坦洋工夫几起几落,终究没有回归鼎盛,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和难解的疑惑。
传奇告一段落。新的传奇正在谱写。
21世纪以来,坦洋工夫重回人们视野,开始在国内外频频出圈:在第十届巴拿马中国贸易展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作为中国主要参展品重返巴拿马;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坦洋工夫入选中国全球合作伙伴及唯一指定用茶;建立农业智慧茶园;规范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研发新品种,原料的多样性丰富了坦洋工夫的风味……
村子中央有许多茶行,供往来客商品鉴选购。同行朋友选了一间位于交叉路口、古色古香的茶店,名“福见坦洋”。一位清秀的女店主热情接待了我们,她漂亮的四五岁的女儿在屋里跑来跑去。她说今天本没有来店里,因一小事儿临时来,没想到碰到了我们。
落座,烧水,泡茶。泡的当然是坦洋工夫,话题也离不了坦洋工夫。
店主是本村人,世代做茶供给销售商,新开这家店是想接触一线消费者。我们谈起坦洋工夫百年前的辉煌过往,前几年的红火,这几年的冷遇……我说岩茶、铁观音、白茶、红茶总是风水轮流转,你就静待佳音,待那个火热的市场重新降临。有商业经验的朋友建议赋予坦洋工夫新的故事,比如知雅女士的下午红茶,这样才有精准的定位。老板频频点头称是。随后拿出一泡“老品种、新工艺”的坦洋工夫,茶汤出来,色似黄金,果香、花香四溢,入口有几分岩茶的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连喝了好几杯。
店主说她要把茶行开到宁德、福州甚至外地去,让这么好的坦洋工夫再一次走出去。自信的笑容在她的脸上洋溢。
坦洋村的故事,是一部“因茶而兴,与茶共生”的传奇。如今,古老茶香与现代活力在这里交织,每一片茶叶都成为新传奇的开始。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林哲雨 梁辉约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福建日报 | 在这里,每一片茶叶都是传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