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残疾人出门路难行?记者调查来了→
“障碍”犹存 残疾人出门路难行
——宁德中心城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问题调查
4月18日,蕉城区人民法院无障碍法庭揭牌投用。从此,进入该院审判大楼的19级台阶不再成为残疾人参与诉讼活动的“梗阻”。这个改变,既是对优化残疾人诉讼服务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贯彻实施。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是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参与
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
而在现实生活中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完善、
管理不健全及助残意识薄弱
导致的重重“障碍”
仍是全市10.5万名持证残疾人
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拦路虎”

一名肢体残疾人,在家人的帮助下艰难地上下台阶。(受访者供图)
一个月来,记者重新梳理近年来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反映日常出行存在的不安全、不便利问题以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的相关建议、提案,探访宁德中心城区主干道、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交通运输设施、公园绿地、商超、公厕等,以面对面采访、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倾听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心声,探寻无“碍”之道。
他们憧憬无“碍”,却常常遇到障碍
宁德万达广场于2012年开业,是我市中心城区最热闹的商圈。一个月前,记者绕行商场一圈,仅在1号门找到无障碍标识,而所谓的“无障碍通道”被3个路障石墩挡住去路。随即,记者致电商家,询问残疾人应如何出入商场,得到的回复是“要么从地下停车库进入商场,要么自行移开1号门的石墩,通行后再移回原位”。
地下停车库坡道十分陡峭,路障石墩重达上百斤,欲独自进入商场的残疾人只能“望洋兴叹”。肢体残疾人陈平桃回忆道:“2023年,为了给孩子买教辅书,去了一趟万达广场,轮椅在经过地下停车库坡道时险些刹不住,那一刻的惊吓让我感到后怕,从此再也不愿去这个商场。”
清除进入公共场所的“物理障碍”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一环。在社会各界的呼吁和推动下,近日,万达广场终于移除1号门路障石墩,为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开通了专用通道。

一个月前的宁德万达广场“无障碍通道”形同虚设

近日,宁德万达广场为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开通专用通道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有着出门办事、购物、休闲的需求。在本报针对30名残疾人的调查问卷中,17人表示每天出门,7人表示每周出门3次至5次。
近年来
我市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
将无障碍设施提升改造
纳入“十个十”民生工程
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残疾人仍然“出行难”
记者走访了宁德中心城区多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经营场所,发现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良莠不齐。
其中,宁德市“四大馆”、规划展示馆、图书馆、行政服务中心、客运枢纽站的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标识、求助电话等设施和服务较为齐全。

大门山公园内缺少缘石坡道,游人推行露营车十分不便
部分商圈、公共场所、公园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不尽完善。如,德润·尚街、天茂城市广场、大润发国际广场、中国红家居建材市场、宁德安然客户服务中心、新华书店、部分银行网点、电信业务经营场所等主要出入口未建设无障碍通道,或虽然开了口子供轮椅、婴儿车通行,但未设置无障碍标识。

东侨禁毒主题公园设置栅栏,在防止两轮车入内的同时,也挡住了轮椅、婴儿车的去路
大门山公园、北岸公园、宁德人民广场、东侨禁毒主题公园等开放式公园为防止两轮车、流动商贩车辆入内,在周边设置了栅栏、石墩、锁链等障碍物,不便于轮椅、婴儿车就近出入。

大门山公园的无障碍停车位被两轮车占用
塔山路、蕉城北路、鹤峰路等街边公厕的坡道较陡或未设置坡道,残疾人难以独自如厕。肢体残疾人李艺说:“我喜欢到户外走走,却经常遇到如厕不便的问题,每次出门只能穿上纸尿裤,以解决内急问题。”

鹤峰路一街边无障碍公厕未设置坡道
这些问题不仅仅困扰着残疾人,在本报针对322名健全人的调查问卷中,逾九成人认同无障碍设施除了服务于残疾人,也服务于老年人、病人、孕妇、婴幼儿、携带大件行李者等群体。“宝爸”吴先生感慨道:“在没有养育小宝宝之前,完全没想到推婴儿车出行会遇到这么多阻碍。只是,健全人可以抬起婴儿车,那残疾人该怎么办?”
他们渴望出行,却常常缺失安全感
根据数据显示
全市现有持证视力残疾人约1.1万人
然而
宁德中心城区街头平日里鲜见盲人出行
是盲人不愿意出门
还是由于无障碍设施不完善而无法出门?
盲道由条形状的行进盲道和圆点状的提示盲道组成,可使视力残疾人产生不同的触感,引导其向前行走、辨别方向。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定,城市主干路、主要商业区等无障碍需求比较集中的区域的人行道,应当按照标准设置盲道。
接连数日,记者对宁德中心城区鹤峰路、蕉城南路、宁川南路、天湖东路、万安西路、富春东路等路段盲道建设管理情况进行走访调研。
天湖东路南侧的盲道可谓“一个路段一个样”:东湖豪门小区路段,新铺设的盲道被多辆小车占压;盛辉君裕东湖小区路段,盲道被划进机动车停车位;东湖品臻小区路段,未铺设盲道;盛辉仕林东湖小区路段,盲道建设相对规范。

天湖东路盛辉·君裕东湖路盲道被划进机动车停车位
其他路段的盲道或多或少存在建设不规范、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如,宁川南路两侧划设的大量机动车停车位占用盲道;鹤峰路、蕉城南路存在盲道被流动摊贩、各类设施占用的情况。与此同时,未建设盲道、盲道突然断开、提示盲道缺失、盲道与公交车站不衔接、停车位和绿化设施紧挨盲道、缘石坡道与路面存在高低差、破损盲道未及时修缮、盲道颜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在多路段存在。

南湖滨路上,不少两轮车“霸占”盲道
听觉是视力残疾人无形的“眼睛”,视听辅助设备可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周边环境。目前,宁德中心城区仅有少数路段安装过街音响提示装置;公厕均未配备语音或盲文提示,不便于视力残疾人识别男、女厕位;公交站台均未配备语音报站功能,不便于视力残疾人上下车。
“就目前宁德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而言,如果没有健全人陪同,视力残疾人几乎不可能独自出行。”市盲人协会主席翁华禄强烈呼吁,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畅通盲道,在各种路口、出入口和人行横道处规范设置缘石坡道,完善视听辅助设备,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安全的通行路径。

富春东路学校路段盲道缺失、路障影响残疾人出行

鹤峰路蕉城区第七中心小学门口盲道被遮阳避雨设施占用
他们期盼被重视,却常常被忽视
55岁的陈飞琼因脑中风致偏瘫后,每天与病友结伴从蕉城区金涵乡金涵小区到宁德市福乐家园进行康复训练。这段路不长,对腿脚不便的偏瘫患者却是一道难关,因此只能靠打车出行。
去年8月的一天,烈日当空,陈飞琼和3个病友连续被7辆出租车拒载。她感叹道:“当时,汗水夹杂着泪水就流下来了,我们对这样的情况习以为常,但心里仍然觉得很难过。”
身体缺陷不会让残疾人失去信心
冷漠以待却可能让他们寒心
前不久,64岁的肢体残疾人陈克招前往宁德市区一家医院就诊,因残疾人专用车停放问题和保安产生争执。由于相持不下,陈克招为避免过号,只能把车停到院外,再一瘸一拐地走进医院。
事后,陈克招越想越委屈,于是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行投诉。随后,医院方面致歉。陈克招说:“身体残疾就像一道抚不平的‘伤疤’,本来就让我们感到自卑,真心希望社会能对残疾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无障碍通道为残疾人通行带来安全、便利
记者了解到,市、县两级残联每年都会组织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活动,对医院、行政服务中心、银行、大型商圈、公园绿地、景区等残疾人日常活动高频区域进行体验,并向有关部门反馈督导情况和整改建议。
从实际情况看,残疾人反映的部分问题得到整改,但仍有一些老问题迟迟未解决。例如,景区缺少无障碍卫生间、公园未配建无障碍通道、城市公交站台与人行道不相衔接、公交车未等乘客落座就开行、无障碍求助电话无人接听、经营场所忽视残疾人需求等。
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的心愿很简单,一个礼让、一次等候、一声回应就会念念不忘。肢体残疾人梁永娟说:“去省内其他城市乘坐地铁时,工作人员看到残疾人就马上迎上来引导,并在车门和站台连接处架起踏板供轮椅通行,这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有关人士表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社会各界一起行动起来,破除影响残疾人出行的有形障碍和无形障碍。
坚持问题导向 共建无“碍”家园
城市生活节奏匆忙,让我们鲜少留意那些特殊人群,他们或因残障、或因年迈,在生活里蹒跚前行。在此次长达一个月的采访中,记者与多位残疾人面对面交流,他们每一次的无奈叹息都重重叩击着我们的心门。
残疾人需要社会的特殊关爱,建设无障碍环境正是社会给予残疾人最坚实的依靠。每一块规范完整的盲道地砖,铺就的是他们勇敢探索世界的道路;每一条坡度适宜的通道,搭建的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桥梁;每一个恰到好处的扶手,传递的是他们安心前行的力量;每一座暖心设计的无障碍厕所,维护的是他们应有的尊严;每一个专门设置的无障碍车位,保障的是他们出行的便利。这些设施,无一不是尊重与平等的具象化。
近年来,宁德扎实推进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工作,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然而,中心城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我们应当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有限目标、形成社会合力,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安全便利出行问题。
轮椅难行、盲道“破碎”、标识不明、管理缺位……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跨部门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应依法履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职责,拿出实招硬招解决长期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要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目标可达、成本可控、管理高效、维护便捷,以满足残疾人便利出行、办事等基本需求为优先事项,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例如,寿宁县为补齐县城无障碍环境建设短板,投资1355万元建设东部新区全龄友好无障碍设施样板区,充分吸纳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意见建议,累计完成66个项目、1173处整治提升,打通了“居家—楼栋—小区—公共场所”无障碍通行路线,赢得群众赞誉,值得借鉴。
打造无障碍环境并非全由政府部门包办,企业和商家也应把社会责任扛在肩头,重视残疾人的消费、娱乐、休闲、社交需求,通过完善无障碍出入口、停车位、电梯、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和无障碍标识,提高员工服务水平和应对能力,以精细化的服务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应有的支持。
让我们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多一分理解、包容和关爱,坚决向占用盲道、无障碍停车位和卫生间,堵塞无障碍通道,损坏无障碍设施等不文明行为说“不”,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以一点一滴的善意让共同家园充盈爱意。

来源:闽东日报
记者 陈容 龚键荣 陈莉莉 陈薇 文/图
编辑:蓝青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蓝青
(原标题:宁德:残疾人出门路难行?记者调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