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刊发“敏言”文章:“海上福州”领风骚
《福建日报》2024年7月11日01版
“海上福州”领风骚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约有七成的表面积被海洋覆盖。
浩瀚无垠的大海,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1994年5月,一场关乎福州未来的会议,在四面环海的平潭召开,当时福州市的所有县委书记、县长都来了,主题是研讨如何建设“海上福州”。
“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福州市向海发展的战略构想。
“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海洋经济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清晰理论逻辑和重大战略价值,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这一系列关于海洋经济的重要论述指引下,面朝大海的福建与海结下的不解之缘有了更深更广的联结。
“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这是宁德霞浦的一句俗语。
1988年,习近平同志从厦门来到闽东履新,在当地调研时,他用《福宁府志》的记述解释了这句俗语,“因洋中有淡泉涌出而得名”的官井洋,由于盛产大黄鱼,能够为老百姓提供半年的口粮。
无论走到哪里,习近平同志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史志,既了解一地历史沿革和山川风貌,也从中借鉴经验与智慧。
靠海,怎么“吃”海?《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明确提出“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理念,打造海洋经济“半壁江山”。他引导大家念海经,就包括把大黄鱼育苗繁殖纳入星火计划的项目当中,专门组织专家攻坚。
1990年,福鼎沙埕渔民在闽东渔场捕捞大黄鱼。夏念长 摄
宁德盛产大黄鱼,但因为过度捕捞一度濒临灭绝。习近平对当地干部说:“这是我们闽东很重要的一个资源,既要把它保护好,也要把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带动开发起来,让老百姓都富起来。”
此后,大黄鱼育苗繁殖项目被纳入星火计划。1990年,科研工作者攻克关键技术,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批量育苗,还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宁德也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称号。
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福建加大科技攻关,深远海养殖平台等高科技设施不断投入使用。福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贸易和出口基地,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金色的大黄鱼,续写着福建人民“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精彩故事。
蔚蓝的海洋,孕育着无限希望。
30年前在平潭这场大会上,习近平系统阐述了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福州”的深刻认识——
“海洋开发是当今世界的热点之一,也是实现福州市今后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海上的文章,既要做海面的文章,又要做海底的文章……”
为什么选择在平潭召开建设“海上福州”的大会?那时,平潭陆地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若单从陆域来说,毫无疑问是小县。但平潭同时拥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把广袤的海洋面积算上,平潭就是大县!
“海上福州”的总体布局是以海岛建设为依托,以海岸带开发为重点,以海洋的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超前理念和认识令与会者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当时,发展海洋经济还是个新命题,大部分人关注更多的是陆域,很少有人提到海洋国土,对于海洋开发的思维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捕捞上。
平潭龙王头沙滩。林映树 摄
这场研讨会召开后半个多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福州,在我国沿海城市最早发出了“向海进军”的宣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海洋,我历来是关心的。”不只是在海岸线绵长的福州,从“通商裕国”的口岸厦门到山海交融的闽东,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履职之地,都和大海有关,他对大海的关注也一如既往。
厦门,“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在2017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称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也是开放合作的门户”。回忆厦门往昔,他感叹: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
1985年,习近平来到福建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厦门,他牵头研究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自由港的目标定位,对厦门今天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996年起,习近平同志到省里任职后,反复强调要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1998年召开的省委六届九次全会颁布了两个决定,其中一个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海上福州”到“海上福建”,从“靠海吃海念海经”、推动“耕海牧渔”、打造海洋经济“半壁江山”到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一系列开发海洋宝藏的战略思维唤醒了沉睡的海洋意识。
唤醒沉睡的海洋意识,海洋的打开方式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
海洋经济发展蹄疾步稳。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元,位居全国前三。与“蓝色粮仓”的建设同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邮轮游艇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日益成为福建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未来增长点所在。
福建海上风电。蔡昊 摄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全球首创的深海2500米采矿船……在福建,与海洋有关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一个个高大上的设备、工程、项目,助力八闽儿女“耕海”有方、行稳致远。
海洋文化传播出新出彩。涉海理论研究、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宣传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侯官论坛、厦门国际海洋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开海文化季等活动丰富多元,海洋文旅IP火爆出圈,福建因海而兴、向海而荣的海丝故事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植根于海洋的妈祖文化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经由海洋联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 蔡昊 摄
新时代的福建,在“海洋强国”的航道上劈波斩浪。崭新的海洋事业篇章中,海洋经济成为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之一,助推全省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助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2013年7月30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举行集体学习。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必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
牢记嘱托,锚定向海图强目标。加快建设“海上福建”、释放“海”的潜力、向海图强,既是福建发挥自身优势的题中之义,也是融入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逐浪前行、向海图强,要奏响人海和谐的协奏曲。
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优化海洋开发保护空间布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资源再生能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连江县筱埕镇,新型深海养殖网箱构筑“海上田园”。杨婀娜 摄
逐浪前行、向海图强,要培育耕海牧洋的新质生产力。
海洋经济前途无量,从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不断拓展,需要以科技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科技兴海”,加强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海洋人才引育机制,持续推进海洋领域基础研究,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逐浪前行、向海图强,要赋予海洋文化新的生命力。
经济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的经济与繁荣的文化相辅相成。海洋文化所蕴含的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百折不挠等精神特质,是千百年来八闽儿女经略海洋的智慧成果。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要深入挖掘福建海洋文化遗产,深入浅出阐释福建海洋文化的丰厚内涵,创新传播和宣传教育方式,进一步打响“丝路”文旅品牌,促进海洋文旅深度融合,让海洋文化持续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海洋经济交相辉映,让海洋文化的精神力量及其现代价值日益彰显,激励八闽儿女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中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灯火通明的厦门嵩屿集装箱码头与厦门市区。白懿彬 摄
海纳百川,敢拼会赢。
宋代《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句话:“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意思是说:乘船与坐车、骑马是一样,汪洋大海如同平坦道路。古代中国,就有着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海洋意识,而对海洋的探求在600多年前得到了新的突破。郑和与同列正使的福建人王景弘乘着“高大如楼”的福船,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它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也是一场传播东方文明的探索之旅。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