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平/印象中的“烟囱”与谈“烟”色变
宁德网(宁平) 在我的印象中,烟囱就是能把烟从自家灶台上导出来的那根瓷筒子。有钱的人家烟囱竖得高一点,因为它除了导烟之外,还有保温的作用,可以省些柴火。我们家没钱,就一小截不起眼的小烟囱,能把烟导出来就好。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在晨曦或者傍晚时分,站在村庄的高处远眺,家乡的全景尽收眼底。那时各家都在生火做饭,炊烟袅袅,云雾缭绕,绿树婆娑,确实是一派非常惬意的世外挑源的景象。
长大了,离家到外面求学,有时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就很少登高望远,再见这种景色了。
回到宁德工作后,山里的孩子还是喜欢经常到山上走走,站到城区周边的山头上俯瞰宁德,呈现在眼前的景象倒是与少时留在头脑中的记忆十分相像。基本见不到大厦高楼,也没有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沧山碧海,烟雾迷茫,犹如一层薄纱轻轻地遮盖在老城区的上空,十分妩媚动人。
宁德枕山面海,地理条件优越,但在外人的眼光里,宁德却一直是十分偏僻贫困的山区,“老、少、边、岛、贫”。到宁德的车辆基本上都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路况又不好,经常塞车,不管是出差,还是办事,都要在路上颠簸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一说到宁德出差,谁都怕,甚至连女孩子都不愿意嫁到宁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宁德人也发展起来,富裕起来,开办了不少工厂,但都没办法做强做大。到现在能让人想得起来的本地著名品牌,那都是稀世珍宝,寥寥无几。许多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恢恢烟灭,比如说罐头厂、茶厂、莱森科石板材厂等等,已经没有几个老宁德能想起来了。
因此,有些老宁德一方面十分留恋过去那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对宁德如何突破瓶颈、加快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十分的忧心。刚到宁德工作时,宁德人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外面发展多么得快,宁德还是多么得落后,一种强烈的发展意识始终压抑在宁德人的心头。宁德人最自我解嘲的一句话就是“宁德,除了火葬场有一根烟囱高耸入云外,其他地方就见不到烟囱了”。因为宁德根本就没有工业。
回过头来,认真想想改革开放后宁德发展慢的原因,虽然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思想认识落后确实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的浪潮似乎很难越过飞鸾岭,我们依然习惯于自然的耕作,就喜欢守着那一片美丽的山水,讨小海,养鱼虾,耕山林,牧田园,不想有太多的改变。因此,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越来越无法昂首挺胸地巍然屹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勇前进。
可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象波涛汹涌的三都澳海浪那样,不断地拍打着宁德的海岸,也洗刷着宁德人老旧的思想观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沈海高速宁德段、温福铁路等快速便捷交通路网的建成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宁德再一次迎来了加快发展、跨越崛起的新机遇。宁德开始行进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加快发展是宁德人的不二选择。
那么宁德的发展如何破题?
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不用发展,守住这一方水土,就行了,有了这一方水土,还怕没钱?曾经多少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就一直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宁德真的就好起来、富起来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也不会出现宁德先前在外界的那些不雅形象了。
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宁德有好山好水,发展旅游业最好;固然发展旅游业确实不错,但宁德发展旅游业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在目前情况下,宁德的旅游业难以做强做大,比如:点多面广,但缺乏品牌景区的带动效应;基础薄弱、规模小,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等等;发展旅游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因此,从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出发,紧密结合宁德所处的区位优势,发展临海工业是加快宁德发展、实现宁德跨越崛起的不二选择。
近些年来,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效运作下,宁德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国企开始在宁德落地,一批有眼光的民企开始在宁德寻找商机,一批世界知名的台企开始到宁德投资兴业。宁德终于告别了没有大烟囱的日子,有了一些现代工业的基础,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新的经济增长极,连续多年年均经济增幅全省第一,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七,摆脱了老是全省最后一位的尴尬局面。
宁德终于有了一些城市的味道,宁德人终于有了一些城市人的模样,宁德终于有了抬起头来走向世界的勇气。
正当宁德想迈开脚步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网络化的时候,有些宁德人又开始谈“烟”色变,否定、排拆、恐惧“烟囱”的存在,怀疑这种发展是否有意义,甚至怀疑为取得这些许变化付出艰辛努力和辛勤汗水的各级领导和政府,出现了一种很典型的“叶公好龙”心态。因此,网络上就有了一些有关美丽宁德即将被“葬霾”的言论。认为这些烟囱的出现,会造成污染,改变这一方水土的状况。极个别人甚至乐此不疲,持续多时,恶意炒作,到处煽风点火,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他们无非是拿宁德的天气、空气质量以及三都澳周边的滩涂、小海鲜和生物多样性等说事,“一有雾就是霾”,“一遇到不良天气就是镍合金污染造成的”,甚至是移花接木,图片造假,寻求“有图有真相”的效果,把莆田论坛上发的海蛎怀孕的照片说成是我们这边的海蛎因污染而变质,等等。可以说是极尽造谣之能事,一时间,让人看来,宁德好象真的污染得不行了。
是不是宁德现在有了几根大烟囱,情况就变得像这些人说的那样呢?
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据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得到的数据显示,宁德的天气、环境、空气质量一点都没有变化,仍然是原有的碧海蓝天。因为大烟囱是达标排放,不会给环境造成影响,这是本届政府秉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加大环保前置审批,在引进项目时把环保作为不可跨越的红线。因此引进的几个大项目都是环保型的项目,投产后不会对现有的环境产生影响。
而且,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也是蛮拼的。他们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部暑,坚持“人力监管和技术监管、专业监管和社会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投入人力物力,严格审批,严格监管,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有些关键部位的环保监管实现24小时在线,与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的技术监管平台连接,一旦发生不达标排放,相关部门随时处置通报整改处罚。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可能拿自己上千亿元的投资来换取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通报整改,甚至是停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客观地说,企业在生产中排出废水废渣废气在所难免,关键是要看这些废水废渣废气如何处理,污染是否可防可控。从鼎信、义联两家企业来看,污染完全是可防可控的。因为他们采用的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镍合金冶炼技术,跟传统的冶炼技术有明显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废水自我回收,循环利用不外排;废气达标排放;废渣是一般性固废,即安全没有污染的固态废弃物,可作为制造建筑新材料的原材料。因此,根本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记得习总书记讲过:“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宁德市委廖小军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他说,“对政府来说,环保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对企业来说,环保是最大的效益;对群众来说,环保是最大的幸福指数”。当我们从多角度去看“烟囱”的时候,“烟囱”绝不应该是污染的象征,或者是污染的代名词,而应该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更应该是现代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象征。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过去还是未来,晨曦或是黄昏时分,环绕在宁德上空的薄雾会更加晶莹透亮的,更加妖娆迷人。
责任编辑: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