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珠/法华墨韵
宁德网(陈巧珠/文 黄铭星/图) 波光滟潋如玉带,延绵青山染墨韵,都说那山形如砚台,有飞来菩提树,有尚书庐,在法华寺,在九都镇,就在蕉城区。
我慕名驱车前往,两岸风景如一轴泼墨写意画,溪水蜿蜒而上,澄澈宁静,远远望去,那山形犹如巨大的砚台,法华寺依山而建,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氤氲着书香与墨韵。
一程山水一墨韵,一树菩提一禅意。踏入法华寺的刹那,我就被院中那棵菩提树给吸引住了,正是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应是姹紫嫣红,应是葳葳蕤蕤,而那棵高大的菩提树,树叶落尽,墨色的枝桠映在蔚蓝的天空,竟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字画,字体杂而不乱,树枝线条硬朗而不僵滞,柔韧而不腻媚。
树干、树枝整体布成一局,形散而神不散,有着聚而不凝的灵动。传说这棵菩提树非人们所种,是飞鸟衔来,还是佛撒下慈悲的种子,我们不得而知。轻抚树干,触摸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灵魂的惊蛰,就在刹那忽然被惊醒,以红尘为道场,人生就是一个渐渐修行的过程。法华寺,据地方志记载,始建于宋(公元960年),释迦摩尼大殿后,右侧一书屋,周末学子会集于此,传圣贤道,读圣贤书,梵音阵阵、书声朗朗,儒释文化在此相遇、相溶、相交辉映。左侧三楼,一墨阁,书法者常常在此韬光养晦,在游墨飞纸中感受云水与禅心,其中一幅字画四个大字:静能生慧,点破了禅的玄机,炉香、墨香,沁人心脾。
一本经书,一壶禅茶,观山,观水,观自在。书法,说的也是一个:自在。铺开宣纸的刹那,摒弃杂念,心似秋水长空,下笔如行云流水般自在。一方砚台,三寸狼毫,写春秋、写千年纵横,分不出纸内与纸外,笔在手中就是在菩提树下修行,禅者入世,证悟菩萨心,亦分不出尘内和尘外,院中的菩提树就是释家佛之笔,写的是自在与忘我,写的是无量的悲欣。
责任编辑: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