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永远的丰碑

2015-10-07 22:38 来源:宁德网 周芬芳

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

宁德网消息(周芬芳)穿越时空的隧道,78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历史时刻,中共闽东特委主动与国民党福建省当局经过多次反复艰难谈判,终于达成停战共赴国难的协议。根据协议决定,将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福建抗日第二游击队。不久,新四军军部命令将闽东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深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大义所震撼,同时也为闽东人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艰难谈判

面对铁蹄的蹂躏、民族的屈辱,握紧拳头,一同抗日,成了全民族的拳拳之心。1937年春,中共闽东特委主动发出《告国民党书》,提出“对内团结,并肩抗日”的主张。正义之举,赢得民心所向、正义所趋。民族大义使然,至9月中旬,国共双方终于达成协议:闽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第二游击支队;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支队由共产党领导;以中共闽东特委的名义发表《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宣言》,并公诸报纸。改编用的番号是闽东红军方面提出的,当时叶飞与闽东特委的同志还不知道国共已经达成协议成立新四军,听说闽西红军用了“抗日游击队”,所以闽东红军也就用这个番号。1937年12月,在当时的《福建民报》上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抗日的烽火在闽东这块土地上燃起。

 顺利改编

义旗所指,众望所归。中共闽东特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和闽东国共合作的新形势,命令闽东各县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及工作人员集中学习整编。仅仅十多天,闽东独立师第三支队率先进驻屏南玉洋村整训,宁屏古县委、政屏县委,以及宁屏四区、宁屏五区共二三百人纷纷响应,应声而至,一时间,战斗在群山丛林中的红军战士,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屏南县棠口村整编待命北上抗日。当李子芳、叶飞在棠口宣布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的那一刻,红区屏南沸腾了。抗日队伍边操练,边宣传,在屏南这个小山城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高潮。160多名屏南热血青年踊跃加入了六团抗战队伍。1938年2月14日,新四军六团1380余名将士从屏南棠口、双溪出发开赴抗日前线。一大早,群众不约而同地来到祠堂,擂鼓、点烛、鸣炮,欢送叶飞团长率领部队出征。朔风烈烈,战旗飞扬,“送儿参军打日寇,拥军支前当模范。”县城和棠口以及周边的两千多民众,扶老携幼,与新四军将士洒泪话别。

  人民支持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屏南是山区小县,土地贫瘠,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为了支持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他们省吃俭用,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在集训中,屏南人民共为新四军六团供应大米5.6万斤,木炭2万斤,制作军服600套,草苫700床。此外,还帮助部队搭盖营房,加工大米,运送物资,以及挑水、送信等劳务,各种用工达3000多个。

新四军六团在屏南集训,恰逢寒冬腊月,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农民大都窝在家里歇冬等待过春节。但为了部队官兵御寒,县城附近的村民冒着严寒上山砍柴、烧炭。屏南冬天很少有新鲜的蔬菜,为了让部队官兵吃好,村民把贮藏的冬瓜、南瓜、马铃薯、大豆捐献出来。大豆是当时最好的营养品,那时,双溪城里有六七家豆腐坊,自从新四军六团来了以后,豆腐基本是供应部队食用。棠口驻军有1000多人,村里5家豆腐店日夜加班。为了让部队士兵有暖铺睡好,老百姓就把自己床上的两件草苫拆下一件送给部队。为了使官兵北上抗日不受冻,许多家庭把准备给老人做棉袄的棉花捐献出来制作棉军衣,甚至有人把娶媳妇用的棉花也捐献出来。棠口村周荣刘、双溪村彭理斯等裁缝师傅发动家人和有裁缝技术的人为新四军赶制军服,当年屏南县政府共为新四军六团筹集军饷3万多银元,商界富户捐献3万多银元。众人拾柴火焰高,这里成了好后方。

丰碑永立

为了记住这段历史,1984年,在纪念闽东苏区和闽东独立师成立80周年之际,宁德地委、行署决定在屏南棠口、双溪建立纪念碑。2011年7月1日,在建党90周年的伟大纪念日,新四军首长们的后代、闽东红土地文化发展促进会和屏南千余名干部群众代表聚集在当年新四军六团子弟兵北上抗日出发地棠口隆重举行“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重建奠基仪式”。经过屏南父老乡亲的鼎力支持,由中共屏南县委、屏南县人民政府和闽东红土地文化发展促进会联合重建的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于2013年9月25日举行揭碑仪式,同时纪念阮英平烈士诞辰100周年和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75周年。这个纪念碑采用花岗岩石材制作,碑体长36米,象征着沙家浜36个伤病员,高5.8米,象征着新四军六团最引以自豪的58师(旅),正面为大型浮雕,生动再现了屏南父老乡亲送别子弟兵北上抗日的动人情景和新四军六团驰骋抗日战场逞英豪的恢弘场面,它必将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

回望近年来有幸参与重建纪念碑全过程、有幸跟随闽东红土地文化发展促进会穿越华东中原大地千万里,深情追寻新四军六团英烈先辈战斗足迹的难忘历程,那一段战功卓著、英雄辈出的军史画卷总是闪耀在我们面前。站在流淌着红色血液的闽东,瞻仰庄严神圣的新四军六团纪念碑,心中溢满无尽的感激与感恩!对红土地深沉的爱、对革命先辈深厚的情,已经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传颂闽东苏区精神,成为我一生的坚守与追求。

让不变的红色记忆永远伴随我们同行,去感受先辈沸腾的热血,去继承红色的血脉基因;让不竭的信仰之河源远流长,去弘扬英烈的亮剑精神;让不屈的民族脊梁顶天立地,去实现先辈渴望的强国富民之梦!

(作者系闽东红土地文化发展促进会顾问、屏南分会会长)

责任编辑:郑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