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左联”作家刘宗璜:历经劫波正气在
刘宗璜遗照。
宁德网消息 曾经有幸见到福安左联作家刘宗璜先生的照片:一张棱角分明的脸,目光中透着坚毅。脸上写着沧桑,亦写着耿介。照片背面“旧事都成流水恨,只赢骨相未曾更”的诗句,是先生亲笔题写的。这句诗,是作家本色的记录,亦是先生一生的写照。
刘宗璜何许人
刘宗璜,1915年11月9日出生,乳名瑞生。祖籍福安溪潭镇磻溪村,后迁居韩城冠后巷(今为中兴街)。从小聪明好学,在福安扆山初级中学读书时,少年宗璜就是同级的“高材生”,深得校长陈毓麒的赏识。1930年秋,刘宗璜考进上海光华大学附属高中部。年仅15岁的他只身前往赛岐乘船,辗转上海读书。
1933年7月,时年18岁的刘宗璜高中部毕业便升入大学部深造。光华大学,是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分裂出来的一所私立大学。校内进步学生运动十分活跃。其间,刘宗璜思想上逐渐倾向左联,成为进步学生运动中的骨干分子。他经常同大学期间的同学田间、周而复、马子华、蒲风、柳倩、陈紫秋等开展集会、游行等活动。1932年冬,加入“反帝同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欧阳弼、聂绀弩的引导下,加入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无愧左联“小黑虎”
1933年9月,刘宗璜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光大党支书的直接领导,加盟后继续参加光华大学“左联”和“社联”活动,并接替吴天任大夏大学“左联”小组负责人,先后发展周而复、洪道等参加“左联”组织。从此,刘宗璜经常来往于大西路和梵王渡之间,兼办沪西一工厂的工人夜校,给工人们讲解时事及语文基础知识。他负责编辑的《文学新辑》刊物发表了大量左联作家的作品,成为“左联”团结文学新人的一个阵地。随后,领导“无产阶级世界语者联盟”的筹建工作,赫然有名。
这期间,他以白蓬、丁秋野、刘依林等笔名分别发表了一批不落窠臼的诗作……使当初青年如饮琼浆、如哺母汁,急切痛饮。“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闽东唯一的“左联”作家,刘宗璜文学创作的鼎盛期无疑是在上海期间。这时,他的诗歌、散文、杂文都取得了“不坠俗途”的成就,还翻译托尔斯泰的《长期的流放》等作品。白蓬笔触犀利的杂文《“杞人”的话》,成为闽籍作家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刘宗璜,这个名字让不少素未谋面的人感到“万幸吾生有君师,长恨君生不知我”。谈到早期被誉为左联“小黑虎”的白蓬,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上海的早晨》的作者周而复回忆说:“(他)和那些大作家相比,似乎也没有什么愧色。”
1933年12月某日下半夜,刘宗璜因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和周而复、马子华等人一同被捕,转解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关押的地方,窗外就是秘密杀害左联作家柔石烈士的刑场。前方无尽的黑暗使人辗转反侧,但灵魂是一只鸟,在暗夜也念想自由地飞翔。1934年11月保释出狱后,刘宗璜仍坚持参加“左联”活动,给《动向》等刊物写稿。
独辟蹊径笔杆抗日
在学期间,先后经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沪淞抗战,全国抗日救亡热情高涨,刘宗璜愤恨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激于爱国热情,参加救亡运动,曾两度去南京请愿。1934年春返回福安家乡,先后在职业中学、三都中学、湖山小学任教,继续与“左联”联系,并担任周而复在上海创办的《文丛》刊物特约撰稿人。“七七事变”后,刘宗璜任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福安分会秘书、宣传工作团团长,以民众教育馆为阵地主办《战鼓》三日刊,发动和组织各界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战爆发后,民众教育馆主要使命转向为抗战服务,逐渐地成为全县抗日救亡工作的宣传中枢,福安成为福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
1944年底,《南方日报》(闽东版)改组,刘宗璜任总编辑,利用地方新闻报纸唤醒民众抗战。1946年2月,在福安城关莲池头开办“新人书屋”。同年夏,刘宗璜又兼任了《新闽东日报》总编辑。9月,刘宗璜为首组织“南野文艺社”,每周在《新闽东日报》上出版一期综合性文艺作品“南野周刊”,由刘宗璜主编,刊址先设在龙江路米厂(今实验小学),后迁至“秋园诗社”(今师部)。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在《少年时代》回忆:“刘宗璜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熟人。他是福安有名的才子。……我知道他思想一向进步。那时他借给我看的有民主同盟办的《民主报》,还有《展望》、《观察》等。”
纵观“左联作家”刘宗璜一生,数度入狱,历尽坎坷挫折;解放后又屡遭“运动”冲击含冤负屈。然而,正如《福安市志·概述》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卓午、郑楚云、刘宗璜相继在‘左’的错误影响下遭到错误批判,但仍然表现出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无比忠诚。”
今年,是刘宗璜诞辰100周年,让人又涌起绵绵的缅怀思绪。如今,湖山山麓后巷刘宗璜故居里依然保存着刘宗璜的照片、字迹等,但令人惋惜的是,刘宗璜早期的许多作品都散佚各地。更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对这些作品加以很好地收集整理。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对刘宗璜的深入研究能够填补闽东文化史上的一块空白。
责任编辑: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