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人文遗韵耀晓阳

2015-12-07 14:40 来源:宁德网 郑望 林耀琳 丁立凡

宁德网(郑望 林耀琳 丁立凡)避暑胜地晓阳村位于白云山北麓。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独特的民俗交相辉映,使之获列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榜,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园区内一处宜居宜游的“风水宝地”,近年来备受青睐,游客纷至沓来。

晓阳有30多个姓氏聚居,其中姓谢群众占了半数。晓阳村《谢氏宗谱》载:晓阳村“前有六马回朝,后有文峰插汉,左有白云盖顶,右有带水环绕。”在这块风水福地,陈留谢姓蕃衍1000多年历史,出了不少英才,而最具盛名的当数肇基祖谢淇(即谢七公)的十世裔孙谢翱。谢翱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写下了八卷不朽的爱国诗篇和许多雄文,其中以《晞发集》中《西台恸哭》最为感人,入选《中国文学史》。谢翱史称“宋末诗人冠”、“南宋翘楚”,诗文和人格均名垂千古,光耀千秋,是福安的“三贤”之一。

晓阳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间风俗,造就了以古文化、民间风情、名胜古迹为主的人文景观。其中,古文化以闽王谢皇后、宋代谢太后等古名人、古传说以及宋元时期古窖址、奈何桥、莲峰寺、锁泉寺等古建筑犹为著名。晓阳谢姓传说:谢淇当年在河南光州固始赛兴里,随王审知入闽,后卜居晓阳。谢淇在晓阳生有五子一女,女儿叫谢贵娘。因王谢两姓沿袭东晋丞相王导与谢安(均为宰相)的姻亲联盟惯例,闽王遵循上年黄历立谢贵娘为后。据说,王审之的后人为纪念谢贵娘而建 “太后公厅”。

太后公厅也称皇后坊,为木质宫殿式建筑,由太后木牌坊和众厅戏台两部分组成,主体的正中为舞台,戏台两侧设子母台,正面悬挂“太后公厅”匾额一面。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天井、戏楼,占地面积481.27平方米。公厅主体建筑前方另有一座小型宫殿式建筑,中有匾一面,书“太后”二字,下置石锣石鼓。匾两端原有木雕“圣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太后木牌坊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众厅戏台始建于嘉熙四年(1240年),分别于明弘治八年、九年重修建。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宋理宗为皇后谢道涛赐建的广惠观、福寿堂(始建于1234年,现存明代刻碑在寺中为证),作为道教重要场所也得到当地保护,香火甚旺。晓阳谢氏还建有“谢氏宗祠”,宗祠正厅上方悬挂一块“宝树腾芳”匾额。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十五期间,晓阳都要热热闹闹上演六天大戏。在最后一个晚上,戏班还要从开台一直演到翌日天亮。因此, “晓阳神戏透天光”, 也在当地成了一句口头语。每年开戏前,村里戏头就带领一队人马,把祖宗像从祠堂里抬出来,一路上放神铳、打锣鼓、扛香火篮,抬到五显大帝宫,放在大厅面朝里,意思是祖宗来请五显大帝神。然后再把大帝神像抬出来,神像在前,祖宗在后,一路抬到戏场,算是祖宗把五显大帝恩人请来看戏了。戏演完了,得把神像送回宫。送的时候,祖宗像得抬到村路拐弯处,一直看到神像走远了,看不见了,再把祖宗送回祠堂。这几天,也成了晓阳最虔诚的日子。“晓阳神戏透天光”。太后公厅内香火不断,还愿祈福,平安心愿,和谐光景……晓阳社戏,承载平安,千年传唱。

责任编辑:吴圣锦

关键词

晓阳 公厅 太后 祖宗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