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魏爱花/风韵梅山

2015-12-13 09:29 来源:宁德网 魏爱花

   宁德网消息(魏爱花)初闻梅山,源自数十年前路边小贩无比自豪的笑颜:正宗的梅山柿子嘞!不甜不要钱……梅山,在哪里?我不知道,只知道那里离县城很远,那里的柿子很甜、很糯,柿香沁人心脾。

再闻梅山,是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周宁县分卷》中,那篇《林尚书讨亲》,让我对那个勤劳大方、聪慧机敏、才高八斗的“丑”女子——汤满娘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钟灵毓秀,该是怎样灵动的山水方能孕育出如此出彩的女子?梅山何处?带着几名文友走向梅山时,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

冬季的梅山,掩映在火红的柿子中,带着喜庆,带着生机,带着乡间女子娇俏的羞涩,亭亭玉立于我们眼前。

以峰为屏,玉竹为篱,红柿为簪,紫叶为妆,冬季的梅山优雅地伫立于山间,恬淡、大方、俊秀。

梅山村的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黄土黑瓦间,狭小的巷陌,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向山间延伸开去。村舍静溢,房舍间,皲裂的石棋盘,仿佛还在演绎着昔年的战局,空置的石臼,却在岁岁年年中,静默成时光的残念,任过往的旅人用质疑的目光反反复复地推敲,再推敲:我是谁,谁又是我?

沿途中,古树葳蕤,有数人合抱的古榕,根须张扬如须发缠绕的张飞;有青翠依然的红豆树与枯枝苍劲的花梨木深情相拥,至死不渝,见证着梅山千年来的历史更迭。

梅山发展迄今1100多年。

唐德宗贞五年戊辰进士汤泽公官至太师,奉旨守闽,居宁德后屿,其曾孙汤氏四世公进士汤耳因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卸任长溪县令之后归隐田园,于公元850年迁居川中。公元870年,汤耳长子汤让将川中让于二弟,自迁梅山,建房造屋,修路引水,开荒造田,成为梅山肇基祖。彼时的梅山,杨梅树漫山遍野,杨梅果酸甜可口,“梅山”因此定名。只是,经过了千年岁月的洗礼,酸甜的杨梅果早已无处可寻,却多了那如玉似璧的红柿,点缀得梅山的冬季如火如荼,热闹却不喧嚣,喜庆而不张扬。

梅山是温文儒雅的,在那里,有书香盈袖。虽则汤耳隐世,但子孙却依然秉承圣贤之道,牢记礼义传家。汤让到了梅山,不忘儒学,设立私塾,形成气候,也正因此,到了明成化年间,才有了出口成章、才高八斗的汤满娘,引来了满腹经纶、后来高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的才子林聪,缔结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奇缘佳话。而因为林聪的影响,梅山创建了梅峰书院,从此脱胎换骨,步入鼎盛。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梅峰书院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近者咸村、川中,远者霍童、七都、蕉城都有少年至馆求学,从此文人辈出,声名鹊起,可谓桃李满天下。据说,仅老宅之中,就先后走出了2位进士,近10个秀才。宗祠中、先人老宅中,历代名人赠送或撰写的匾额、楹联比比皆是,如林聪赠联:翠黛峨眉应验夫人两朝诰轴,青云仕路还期子侄百代书香。七都进士林洪迪题赠:梅纳春先寒透凤山香彻骨,桂开秋早嘘蟾窟树萌芽。翰林院国史馆总纂魏敬中手书: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弟兄……

就如同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梅山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渲染下,不修边幅的放鸭妹汤满娘以自己的才学赢得了林聪的欣赏与爱慕,在步入梳头岭的那一刻,一梳,梳成了貌美如花的大美女,成就了丑小鸭与白天鹅之间的华丽转变,造就了此后“梅山出美女”的传奇。

在这样美丽的传说中,梅山是醉人的,深情缱绻。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生长在梅山的女子都有着和汤满娘一样的才华,一样的梦想,一样的际遇,只是漫步在梳头岭上,竟不期然沉浸在汤满娘与林聪的第一次见面,在“冬笋出土麻笋壳”和“秋茄落地曲腰驼” 的相互打趣中,静静感受着那一份尤为难得的无拘束的温馨,及其勾勒出的那一个聪慧女子的形象。想来,那该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摒弃了虚伪与做作,让慧眼的林聪得以抛却外貌的鄙陋,一眼相中,大礼迎娶。

数百年时光,匆匆而过,与林聪密切相关的梅峰书院走向寂静,而梅山却留下了才子们无数墨宝。伴随着梅山孕育出的卓笔题天、鳌峰吸日等诸多美景,梅山留下了大量诸如:“梅山曾否产梧桐,凤鸣缘何集此中?自是岗悬千仞耸,聊将峰认九荀同”、“岿然峭拔露尖峰,自是天成卓笔峰。霞蔚云蒸书锦绣,电飞雷震走蛇龙。凭渠挥月毫无秃,任尔摩霄阵自冲。雨洗浑如汤沐润,中山端合管城封”等佳句,为梅山增添了一缕墨香,令后人回味不已。而林聪一拜惊梅山,形成了独特的有着地下迷宫之称的“梅山十八洞”,据说,洞中直通山顶,生存着无数蝙蝠,至今无人敢走完全程。革命战争时期,叶飞曾经领导着红军利用这些洞穴开展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活动。

回首梅山,一朵朵淡淡的紫云漂浮在青翠的茶园间。那是秋冬的柿叶,因了季节的漂染,呈现出紫红,却遮掩了累累红柿,只在隐约中,透出盈盈柿香,沿着青石台阶伴随着我们一路旖旎而归,为这个萧瑟的冬季点燃了一抹别致的亮丽,而那个走进了历史却照亮了梅山的女子,却如清泉般,将那曾经的温婉与娇俏、率性与活泼从此烙在了心间,让梅山从此韵味悠长。

责任编辑:陈淑琴

关键词

梅山 林聪 汤满娘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